冷冻手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只看到禁忌师生恋就亏了
TUhjnbcbe - 2022/12/9 21:34:00
白癜风全套检查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a_9499559.html

灰蒙蒙的车窗上挂着湿漉漉的雨水,阿玲一个人沉默地坐在车里,拿出一管针,熟练地操作着:

透明的针管内很快被灌满药液,挤在前头的药从针头往外喷出,空气排尽,阿玲掀开肚皮——

布满了暗红的、鲜红的针孔痕迹。

瘆人的长针头扎进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块“好皮”,缓缓推进去……

后视镜中,阿玲的眼睛露出痛苦,被前挡风玻璃满溢的雨水密密麻麻地包裹着。

这排卵针,阿玲已经打8年了。

握针手上的戒指在阴暗中反射着金属冰冷的光,像在讥笑。

热带雨

WetSeason

去年平遥电影节爆款,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影迷选择荣誉等大奖。1月初北京的“迷影精神赏”年度十佳推荐,本片也入围了。

导演是在6年前拍《爸妈不在家》的陈哲艺。

他在金马奖上打败王家卫、蔡明亮、贾樟柯、杜琪峰,拿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导演等,当年他只有29岁。

他的片子,都在呕心沥血地“拍自己”。

比如《爸妈不在家》中,亚洲金融风暴背景下,忙于工作的父母把男主角家乐交由菲律宾女佣泰莉照顾,家乐和女佣泰莉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这当中有他自己的童年经历。

而这次,拍一个不孕的中年女性,写剧本时,陈哲艺和太太也正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生育危机。后来电影拍完,孩子落地了。

更有意思的是,年《爸妈不在家》中饰演母子的演员杨雁雁和许家乐,在年《热带雨》中演一对禁忌的师生恋情人。

导演还专门解释过:

一开始没想过找杨雁雁和许家乐来演,搞来搞去,还是他们。

不过,够猎奇,够禁忌容易狗血。

和早期李安喜欢拍家庭题材一样,陈哲艺也很喜欢拍家庭关系,所以很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关系。

他能把一个不常见、甚至不讨好的奇情故事,隐秘地投射出每个人心底似曾相识的:

熟悉感。

这份熟悉感起初只是一个女性个人的中年危机,并不是人人有感。

阿玲(杨雁雁饰)今年40岁,齐肩黑发,白衬衫,过膝黑裙。

说话总是细声细语,谨慎而优雅,却也乏味古板。

作为一名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华文老师,在英语盛行的氛围里几乎成了隐形人。

学校漠视中文教育,开会提都不提这门无关紧要的学科。校长甚至呛阿玲:

也不过中文而已。

潜台词:很重要吗?有什么了不起?

同事也背地里看不起她。

开会骄傲地瞥向被无视的她,幸灾乐祸地说:

华文这门课根本没家长愿意掏钱补习。

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把这门课当狗屁。

华文课讲英文,华文考试写英文。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开溜,足球、比赛,无论学什么玩什么都比华语课有意义。

事业,死局。

再看婚姻。

打了8年的排卵针,甚至做手术尝试试管婴儿,统统失败。

生育问题让她和丈夫的感情摇摇欲坠。

吃饭不现身,串门亲戚也不现身,还谎称:

陪客户打高尔夫。

阿玲没多想,亲戚问起,原话照搬。

亲戚居然揶揄她生不出孩子后一针见血地刺破真相:

都开始下雨了,还打高尔夫?!

原来只有她傻得听信了*话!

医院做试管婴儿,也不现身。

生孩子丈夫不出现,尴尬得连医生都帮着打圆场:

我那一位也这样,整天不见人。

冷冻精子也可以,当然没有新鲜的好而已。

生孩子这种两个人的事,成了阿玲的独角戏。

一个人手术,手术服自己背着手打结系带子,孤零零被推进手术室。

当医生们围着她,把冷冰冰的器械塞进她的身体,她闭着眼,没有表情,却静默地流下一滴眼泪。

家里还有个瘫痪的公公。

讽刺的是,在这段枯燥的婚姻里,阿玲接触最多的男人身体,不是情愿买醉不愿回家的丈夫,而是公公。

帮公公换洗拉稀的纸尿裤,抹去公公沾着食物残渣的嘴角。

爱没有了,性更是无从谈起。

婚姻,也是死局。

像被困在轮椅上的公公,阿玲也被无形地困在她的40岁里。

破局——

直到学生郭伟伦(许家乐饰)出现。

起初他只是为了学好华文,方便以后继承父业去中国做生意,所以天天留下来补习。

后来慢慢爱上老师,开始了一段禁忌之恋。

描绘这段禁忌恋情,导演用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意象。

红色。榴莲。

榴莲,是被具象化的禁果。

补习中的郭伟伦在饥饿中看见红色塑料袋中的榴莲。

恰好教室门口涌进轻柔的风,红色轻飘飘地荡漾起来,越看越诱人。

郭伟伦抬眼看看阿玲,又抬眼看看榴莲,情愫暗生。

很快,导演用了一个偷窥视角帮我们看见:

阿玲和郭伟伦一起在教室中愉快地吃了起来。

你隔着教室的墙,慢慢听清他们砸吧嘴吃食的声音,氛围微妙,仿佛还能闻见果香的清甜。

禁果初开,无人知晓。

再一次,是郭伟伦邀请阿玲去看他的武术比赛。

健硕的郭伟伦在台上完成着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动作,艳红的武术服深深吸引住了阿玲。

一片叫好声中,烈火一样的郭伟伦点燃了阿玲眼中久违的活力。

赛后他们仨一起吃榴莲庆祝。

阿玲熟练地推着轮椅上的阿公,郭伟伦亲近地把手搭在阿公肩上:

我拿金牌耶,阿公!

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倒像亲密的一家人。

他们围坐在一起,剖开尖锐的外壳,禁果榴莲露出柔软香溢的果肉。

二尝禁果,阿玲已经不自知地被卷进隐秘的情愫里:

在批改到郭伟伦作业时,爱玲不自觉地停下笔尖,微笑晃神。

红墨水在纸上晕染出鲜艳的痕迹——

恰恰搁在“老师”“学生”两个词之间。

伴随着禁果榴莲的两次出现,他们的关系由远到近,不断贴近。

三处红色也象征着这段关系的性质:

浓艳热烈却也凶猛危险。

可这时的他们依然一无所知。

就像被困在潮湿黏糊的雨季里,他们看不清自己的情感。

这时要说到片子中最亮眼的一个角色:

阿公。

在很多同样类型的片子中,生病的老人通常只是功能性地扮演一个家庭累赘。可这部片中的阿公,却像一个真正充满智慧的旁观者,耐心无比地见证着阿玲的困境。

阿公不怎么动弹,也不会说话,甚至连表情都没有。

可他如明镜一般。

他嫌弃不负责任的儿子。

阿玲做试管婴儿回家后,丈夫完全不愿陪护一下,走出房间。

当他坐下喊了句爸后,阿公嫌弃地望向他,撇了一眼就又不再看他。

当阿玲发现丈夫出轨后哭了,刚在阿玲的帮助下擦洗拉稀的下半身,又换上干净纸尿裤的阿公,颤颤巍巍地碰了下阿玲。

眼睛瞄向窗边的字画——

笑。

这个生命走到末端不能自理、失去部分尊严的老人,反过来安慰儿媳妇的失意。

而他看郭伟伦和阿玲,也是透着让人吃惊的洞察。

阿公很喜欢看武侠片,初见郭伟伦,作业中的“帮”字不会写,注拼音。

阿公罕见地推动轮椅,在郭伟伦手臂上一笔一划地写出这个字。

侠道之意,不外乎也是一个”帮“字。

帮什么呢?

郭伟伦帮阿玲重新认识自己——

这也是一场学生对老师的反向教育。

第一课:沸腾劲儿。

阿玲被生活圈养成一个“死气沉沉”的无趣女人。

郭伟伦不一样,他总能无故开心,兴奋起来小小地冒犯别人也无所谓。

不过是答应改个补习时间好去挪时间参赛,他就兴高采烈到撞上别的老师。

眼前的年轻活力比排卵针更让人充满生机。

第二节课:反击。

阿玲顺路载郭伟伦回家,雨天塞车,不耐烦的男司机冲阿玲竖中指,郭伟伦直接怼回去。

同学不怀好意地嘲笑阿公去世,他立刻回头砸东西。

无意间,他在教一向隐忍的阿玲反击。

第三节课:颠覆规矩。

当郭伟伦吻上阿玲并把她压在身下后,停了一会,用青涩的华语耿直地问:

我哪里错了?

阿玲想了想,幅度很小地摇摇头。

发生关系后,郭伟伦总是逮着机会就想牵手。

可牵着的手上,盖着“礼义廉耻”的盒子。

郭伟伦翻看手机上阿玲的照片,墙上也写着巨大的“礼义廉耻”。

禁忌,原本就是破坏规矩的。

可就像郭伟伦问“我哪里错了”,禁忌就一定是错的,规矩就一定是对的吗?

带着这些疑惑,阿玲又遭遇了阿公去世。

阿公在,丈夫还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

阿公死了,丈夫明目张胆地带着小三和孩子来灵堂祭奠。

阿玲捧着一堆纸钱,倒像个可笑的外人了。

情绪很少激动的阿玲把纸钱一股脑倒进焚烧桶里,火被喂得越来越旺,遮盖着阿玲的脸,是她怒火中烧的明面。

下一个镜头,就是黑夜中,依然挂在墙上的那副字画:笑。

热带的雨还在没完没了地下着,层层叠叠地泼在“笑”上——

“笑”也哭了。

火烧水淋,涅槃总要经历眼泪。

阿玲随着失语阿公的死去,不再失语。

困境将她绑牢拴紧,扭曲变形。

她要开始挣脱了。

学校很快发现了他们的“不良关系”,阿玲被停职休息。

阿玲不想再维持和郭伟伦的关系,郭伟伦崩溃了,大喊:

你难道想和我分手吗?

阿玲突然有些哭笑不得。

在她概念里,这段关系还没正式开始,却在郭伟伦的观念中已经快结束了。

原来,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开始是那样轻而易举。

而这,也是郭伟伦教给阿玲的最后一课——

不要不敢开始。

一切都能重新开始。

暴雨中,阿玲给了郭伟伦最后一个拥抱。郭伟伦委屈地说:我的心好痛,真的很痛。

阿玲轻轻安抚着他:是这样的,以后你就习惯了。

这话,是她在对郭伟伦说,也是在对自己说。

接纳困局,改变困境。

离开小情人后,她又平静地和丈夫离婚。

这个男人有多薄情寡义呢?

婚内不再配合房事,动不动就喊累搪塞。

现在准备离婚,明明面对面坐着,却还特地通过律师用英语转告她:

阿玲用华语轻蔑地回复他:

放心,以后不会再用了。

赶跑了情人,离了婚,她甚至可以不要心心念念的孩子。

可搬家收拾时,随手拿起剩下的验孕棒百无聊赖一查试——

怀上了。

是惊讶?是无奈?是哭?是笑?

不知道。

你被到导演的镜头拦在了厕所门外。

你只能听见阿玲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又笑了。

又悲又喜。

原来,不孕的一直不是她,是丈夫。

偏偏是她忍辱负重,“罪魁祸首”却嚣张跋扈。

这是对阿玲的讽刺;也是对丈夫的报应。

这时你又想看看阿玲的脸。

可导演用镜头把你挡在放满收纳箱子的客厅,掉落“求子”灵符的门边——

你越想看见阿玲,你就离阿玲越远。

可是越这样你好像越能理解阿玲——

因为你被阻挡在外,你的委屈,和阿玲的委屈同步了。

她从一个与你无关的落魄中年女人变成了一个让你熟悉的人:

因为,此刻你感同身受着阿玲的委屈。

阿玲也正宣泄着你的情绪——

委屈。

风把求子的灵符吹走了,也把委屈吹走了。

正如很多人觉得的,这是一部中年女性觉醒的片子。

但我觉得这不是全部。

没错,阿玲最后摆脱了永无出头的职场,冷嘲热讽她生不出孩子的七八姑八大姨,转身离开丈夫,离开情人。

可发现没,她为觉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停职休息,前途未卜;

努力半生,又回到乡下。

所谓的觉醒,最后只能止步于阿玲自身心境上的改变,而客观上,阿玲还是一身泥泞。

这个陌生中年女人之所以让人觉得莫名熟悉,是因为看似阳光拂身的背后,还是落得一身灰,满肚子委屈。

困境是由很多人组成的大氛围造成的,独醒的意义有,但身处大环境中的我们,如何避免成为造成“阿玲”困局中的一员,甚至成为”阿玲“本人,意义更大——

而且道阻且长。

远不是一部电影、一次离经叛道的禁忌恋情可以改变的。

因为女性觉醒,最该醒的不是女性本人。

而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看到禁忌师生恋就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