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御寒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喝酒能御寒?错,酒后会更冷!
一些人饮酒后,会促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影响血压。同时也会加速散热,以致体温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心脏负担增加。严寒天气饮酒后出门活动,很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误区二:吃炸鸡、喝奶茶能暖身?只能“意念”防寒!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茶等,对于防寒保暖并无太多帮助。
误区三:外出回家后立即用取暖设备?冬季手脚长时间暴露在外面,如果立即用火炉等取暖设备取暖,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所以外出归来,如果想给冰凉的手脚取暖,最好先轻轻揉搓,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再移到取暖器旁。
误区四:一个“暖宝宝”贴一天?小心低温烫伤!
冬季大家常用的取暖贴,如果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会增加低温烫伤的危险。皮肤会慢慢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发生“溃烂”。皮肤热敏感度低的人群建议减少使用。
误区五:电热毯通宵开?如果长时间开着电热毯加温,会使皮肤水分的蒸发增加,导致皮肤更加干燥,容易发生瘙痒甚至过敏等皮肤问题。此外,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同样也有低温烫伤的危险。
使用电热毯时,应在睡前通电加热。被窝暖和后,最好关掉电源。
误区六:睡觉蒙头可避寒?夜晚温度低时,有人喜欢用被子蒙着头睡。但是这样会把被子里浑浊的空气吸入体内,不仅达不到休息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头晕脑胀。
高危人群须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提高警惕!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刺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容易诱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疾病。老年人、肥胖人士、吸烟人士等高危因素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慢性病人群等更要警惕。不能擅自停用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的药物,一旦出现血压突然升高、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专家提醒,心绞痛的症状不一定是疼,比如闷和憋都是心绞痛!在休息状态下,胸口憋闷或疼超过10分钟仍未有好转,就可能预示着冠心病严重了。寒冷天气出行
应如何“穿”?
“头”等大事更需保暖通常大家出门,会穿厚羽绒服、保暖的鞋子等,但有一个部位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头部。由于血管密集,头部对寒冷的反应非常敏锐。身上暖了,但头部暴露在寒风中,也会引起血管收缩。切莫美丽“冻”人寒潮面前不分老幼!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求美丽,即使在大冬天也不穿秋裤,或者露脚踝。专家提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雨雪天行走谨防摔倒!
雨雪天路滑,因为摔倒引发的骨折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在冰雪路面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临床显示,雨雪后骨折多集中在手腕部、足踝部和腰部。如何避免走路滑倒?双手不要插在口袋里,放在外面可以保持平衡。走路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并略向前倾,这样底盘大、重心稳。走路步幅宜小,迈大步走路容易跌倒。当摔跤无法避免时,该怎么办?摔倒时,要做好身体的保护性体位,使力量分散,如果力量集中在某一处,则容易造成该处骨折。首都医科医院骨二科中心主任孙凤龙表示:应尽可能双手护头,同时前臂紧靠胸部,这样能够保护好重要器官,避免受到更大伤害。摔倒后如何处理?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以免遭受二次损伤。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首先感知一下身体状况,如果意识清醒并且没有严重的问题,可起来慢慢活动。回家后切忌热敷或按摩伤处,可以冰敷。如果感到活动困难,无法进行肢体功能,就应求助于路人或是拨打医院进行救治。施救者也不要盲目拖、拉、背、抱伤者。来源:央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