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关于人体冷冻最早的设想,来源自年尼尔·R琼斯的科幻小说《詹姆森卫星》,自此开启了人类对于「人体不死」实验的无尽探索。
从年到今天,50多年时间里,全世界陆陆续续有个冷冻人被储存在冷冻罐里,等待被唤醒。
世界首例冷冻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教授詹姆斯·贝德福
在泰国,2岁的小女孩患脑癌不治身亡,父母太过不舍,在女儿离世后将其身体冷冻,遗体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实验室中。
在中国,《三体》的编审之一杜虹身患癌症离世,女儿不惜卖房,花费75万冷冻了母亲的头颅。
......
人体冷冻,即将人体保存在-℃的极低温下,在这个温度下,完全没有原子活动,酶也完全失去活性,病人的细胞就不会继续死亡了。/图片来源自一条
就在越来越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冷冻亲人、冷冻自己,希望有朝一日重见天日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一个冻结结构能够保证,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唤醒冷冻人」。
现年81岁的罗伯特·尼尔森(RobertNelson)是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执行冷冻手术的人,至今仍背负着“骗子”的骂名。
从「人体冷冻」技术诞生之初,关于它的纷争便一直未曾停歇,这究竟是孤注一掷的重生希望,还是利用人性的商业骗局?泰国夫妇重金冷冻女儿:
“我们就是放不下...”
年,泰国小女孩Einz不幸得了脑癌。
在患病的那段时间里,她整整经历了10次手术,12次化疗,20次放射治疗,痛苦不堪。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冻结的希望》
她的爸爸妈妈是一对医学博士,得知女儿患病之后,身为医学工程博士的爸爸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他大量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医疗技术,希望能够找到解救Einz的方法。但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着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展露笑颜的小天使,夫妇两说什么也无法接受“死亡”的结局。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冻结的希望》
于是,Einz的爸爸做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决定——将女儿的遗体冷冻起来!
在Einz生命的最后阶段,美国Alcor团队一直守在病床旁边,随时待命。对于冷冻手术来说,早冷冻一秒,就多一成被唤醒的希望。
医疗团队将Einz身体里的血液换成防冻液,防止血管在零度时膨胀开裂。Einz的体温逐渐降低至-°,直至被封到冷冻罐里。
3岁的她是年龄最小的冷冻人。如今,她就住在一个高达两米五的罐子里。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冻结的希望》
她的父母偶尔会去看她,对着液氮罐上女儿的照片,他们的内心充满悲痛与希望,矛盾交织。
爸爸说:“我们不能说我的女儿死了。但我知道我们分开了,我们不太可能再见到她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冻结的希望》
女孩的哥哥自愿投身这一事业,从事相关研究,希望未来妹妹醒来的时候,能够继续陪伴妹妹,守护妹妹。
这对父母无比坚定地相信,现在治疗不了的疾病,未来一定能够治愈,而他们的女儿将在那个年代再次苏醒,收获健康快乐的一生:
“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无法割舍,这就是现实。”
父母把Einz的照片贴在了罐子外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冻结的希望》
中国第一冷冻人,
花75万冷冻头颅
“人体冷冻”并不是国外的专利,在中国,也有“冒险主义者”。
世界上可以独立完成人体冷冻的机构只有4家,位于山东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从年至今,中国已有10位冷冻人成功“住进”了这里的液氮罐,其中既有著名的企业家,也有年仅13岁的小男孩。
重庆女作家杜虹,是小说《三体》的编审者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志愿参加人体冷冻的人。
图片来源自一条
杜虹一直和女儿张思遥相依为命,在医院被诊断出胰腺癌后,女儿陪伴她医院,结果却于事无补。
治疗期间,杜虹在网上看见了上文中一对泰国夫妇把女儿遗体冷冻的新闻。张思遥回忆:“母亲当时曾半开玩笑的说,她也把身体冷冻起来吧。”
虽然杜虹只是说了句玩笑话,但女儿却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为此,张思瑶卖掉了北京一套准备养老的房子,支持母亲冷冻。从手术、转运到保存,公开的费用大约是75万人民币。
图片来源自一条
年,国内还没有机构可以实现人体冷冻,于是杜虹的女儿、女婿主动联系了国外的权威冷冻机构——美国的阿尔科。
当前的人体冷冻,可以选择全身冷冻或仅头部冷冻,杜虹选择的是后者,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全身冷冻。
根据阿尔克公司乐观的估算,大约在50年后,或可为其复活大脑,重建肢体。
图片来源自一条
考虑到杜虹是当时中国的第一例,志愿者和家属商量之后,找到了摄影师徐竹,完整记录了整个冷冻过程和开颅手术的特写。
徐竹表示:“我们都是科幻爱好者,加上杜虹是《三体》的编审,对其中的很多情节是完全相信的,大家对这件事的接受度就非常高,也愿意帮助一起去完成这件事情。”
图片来源自一条
年5月,在杜虹去世的第一时间,医生就向其体内注射了抗凝剂等物,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以保证血液循环。
接着用干冰保存了一周后,头部被送到了洛杉矶基金会总部,放在了-℃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至今仍在阿尔科进行长期保存。
图片来源自网络
杜虹的女儿仍在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日子,母亲可以再次苏醒,迎来新生。
是起死回生的希望,
还是商业包装的葬礼?
今天的人体冷冻,在技术和流程上已经有了严格的规范,但只要冷冻的人体没有重新复苏,那么这项研究就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位参与执行冷冻手术的人,现年81岁的罗伯特·尼尔森(RobertNelson),背负了半辈子“骗子”的骂名。
图片来源自网络
早期,人体冷冻技术和设备受限,根本折腾不起复杂的人体冷冻手术。罗伯特·尼尔森曾先后为9个人进行了所谓的人体冷冻,但实际上,只是把遗体放置到液氮罐里而已,由于经费有限,有些罐子里甚至不得不同时挤下4具遗体。
他反思道:“每个步骤都出现了问题。每周,我们必须用一个大水泵抽水、更换干冰,可有时候,就连液氮和干冰都没有到位……”
在他接手的那些病例中,有些家庭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些「冷冻人」因为设备的问题而死去。
接连不断的官司让尼尔森疲于应对,最终,他宣布放弃「人体冷冻技术」的研究,还曾跑到沙漠里,向那些因为冷冻失败而死去的人告别,向他们忏悔。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些失败的案例一直让这项技术饱受争议和质疑,冷冻效果如何?能否真的实现“重生”,一切都是未知数。
在中国的10位冷冻人中,只有2位是自主参与的。其他大部分是来自他们家属的决定:有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选择、有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选择;有的是丈夫对妻子的选择。
“中国有很多独生子女,或者失独家庭。无论是因为疾病还是意外,失去任何一个人,对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们更希望通过人体冷冻的形式,保留一个家庭的完整,甚至只是一种心理寄托。”
哪怕机会渺茫,他们也不愿意放弃。
图片来源自一条
每隔一段时间,桂*民就会到冷冻中心探望妻子,她的神情安详,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
这样的画面似乎让死亡的气息变得遥远,爱人的离别就像是昨夜的噩梦,而桂*民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一个奇迹,或是一场梦醒。
桂*民说:“我不会幻想3、5年就能解决,但未来20、3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我活得足够长,我就一定能看得见,是冷冻让我有了奔头。”
中国本土第一例冷冻人展文莲的丈夫桂*民
图片来源自一条
但人体冷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希望,还有许多未知的困惑和亟待解答的谜团......
人类医学的进步无法预料,也许要在几百年后才能解决癌症、艾滋、老年痴呆等疾病,到时候如果真能解冻冷冻人,他们的财产如何保证?到时候他们醒来相当于文盲,他们如何生存下去?他们又如何面对同代人都已经死亡的世界?
图片来源自一条
桂*民的解决方案是,带着儿子一起签署了人体冷冻的协议。
他觉得,如果在自己有生之年妻子的病症可以得到解决,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能,将来能解冻妻子的时候,也能复活自己。
至少她醒来的时候自己还在,能共同面对一切。
图片来源自一条
从第一例冷冻人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在曾被视作“遥远”的、我们的这个时代,被冻结的希望仍然没有等来破茧成蝶的机会。
而关于冷冻人醒来后,能否恢复正常身体机能、记忆能否被保存下来,至今也没有准确答案。
《奇葩说第六季》就曾讨论过人体冷冻的话题,李诞说:“在这件事情上,也许相信比知道更重要。”
有人说:人们期待未来科技的巨大革新,或许只是难以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亲情的不舍、对爱的刻骨铭心,让它更具象征意义而非实际意义;也有人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相信,希望永远存在。
在生与死的边界不断探索,人类对于科技、医学和文化教育进步的希冀,究竟是勇敢尝试?还是一场空想?在各行各业的大咖学者们眼中,未来的社会又会迎来怎样的巨变?用截然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或许会带给你更多全新的认识。
在这里,说姐就不得不向大家安利一档宝藏节目了,它就是正在喜马拉雅热播的《梁品》第二季·正在发生的未来。
在这档科目中,主持人将会对话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的顶尖人物,开启未来脑洞,畅谈十年趋势,帮助听众「遇见」未来。
对未来好奇的朋友,点击「阅读原文」去收看吧,节目组还为精英说读者准备了丰厚的科技礼品赠送。
让我们打破恐惧,在对话间窥见未来的沧海桑田。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