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手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7年医工交叉磨出国产红袖刀精准冷
TUhjnbcbe - 2024/9/15 12:08:00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87579.html

图说:一次性柔性冷冻消融针“红袖刀”采访对象供图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医院呼吸介入中心,一位80岁的早期肺癌患者经过手术肿瘤被“消融”了,而且术后半小时就可以自行下床。这是孙加源教授团队成功完成的“全球首例经支气管早期周围型肺癌冷冻消融术”,医生使用的全球首款经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冷冻消融产品——红袖刀一次性柔性冷冻消融针,背后是历经7年的一场医工交叉原始创新。

医生“抛出”需求,校企“接单”临床难题“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践中,经支气管治疗肺癌已经有‘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的临床研究报道,但经支气管无创开展‘冷冻消融’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处于空白”,早在年,孙加源医生受邀拜访上海导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了这家在低温冷冻领域崭露头角的企业后,主动提出了一直萦绕心头的一件事——有没有可能开发经支气管冷冻消融针?当时刚入职“导向医疗”不久、同时在攻读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杨迟,在医生、企业领导和导师刘宝林教授的支持下,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国内冷冻消融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爬坡起步阶段,国际上也没有将冷冻消融与经支气管治疗相结合的技术参考,我知道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也深知首创的三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周期通常都要经历5至8年甚至更久,但我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心想着尽力把每个环节做好。”

图说:研发团队

企业、医院、高校携手拼搏7年

于是,杨迟作为主力军,推动着企业、医院、高校携手“拼”了7年。单就如何让金属针头与柔性导管的连接实现耐压、耐低温和高气密性的问题,他就足足投入了一年半的精力。几乎所有现存的物理和化学的连接密封手段,他都要试个遍,也是在锲而不舍的次次失败与重头再来后,他自主研发出了核心的连接密封技术。针对柔性导管的研究更是异常困难。人体肺部就像是枝杈众多的大树,路径弯曲且窄小,需要兼具柔软和纤细特点的导管才能深入肺部的各个分支,同时独特的冷冻消融应用场景,还需要导管同时具备超薄壁、耐高压、真空隔热和低温气体输送等严苛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杨迟自主研发出了2.2毫米柔性导管,在离体和活体猪肺的探索性动物实验中,样品各方面性能均达到要求,当时以为这已经是现有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了。然而,市面上普遍应用的支气管镜的工作通道直径是2.0毫米,为了能兼容主流支气管镜并真正的深入肺外周进行治疗,迫切需要把导管直径做到1.9毫米。为了这0.3毫米的差距,杨迟几乎找遍了全球相关材料的供应商,期间还前往美国的医疗器械展会寻找突破口,最终从百余家企业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供方,通过自主设计战略联合供应商订制的模式成功实现了1.9毫米柔性导管的量产。至年,经过了近千根成品的设计验证和工艺优化,又经过了型式检验和正式的动物实验,1.9毫米的一次性柔性冷冻消融针,即“红袖刀”得到了充分的临床前验证。当手术成功,杨迟和医生一起从手术室里出来后,他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感言:“从7年前接到这个项目时的手足无措,到今天80岁的老人家首例临床入组后肿瘤完全被消融,我忍不住躲在角落哭了,从此‘导向医疗’也拥有了让我真正自豪的产品。不说了,继续埋着头,走完产品上市前的最后一段路。”这个不善言辞、刻苦钻研的“理工男”,选择擦干眼泪、继续保持“在路上”的状态,致力于让更多的患者能因“红袖刀”的问世而重获新生。在导师刘宝林看来,“红袖刀”的研发成功是上理工推动医工交叉战略的必然结果。早在年,上理工就携手上海交大医学院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在这样的平台上,“医”“工”专家携手,提高诊疗效果、缓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疗成本,以创新技术为老百姓造福。“聚焦医工交叉,我们重点推进了11个项目的产业孵化,形成了高性能医用缝合针、超声切割止血系统、双极高频电凝及单极高频电刀、医护机器人、裸眼3D显示系统等一批代表性科技成果,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加强与政府、医院、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医工交叉的成果转化与项目产业化,为健康中国交出更多科技创新的‘新答卷’。”刘宝林谈道。特约通讯员董真新民晚报记者易蓉

1
查看完整版本: 7年医工交叉磨出国产红袖刀精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