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爱了!”——不少人见到小宝宝,都会被他们水汪汪的大眼睛给萌翻。可是,有一种肿瘤专门侵袭宝宝的眼睛,甚至会让孩子失去他们的眼睛,乃至生命。这种肿瘤就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它是最常见的儿童眼部恶性肿瘤。中国每年大约有位孩子被新诊断为这一疾病。
其实,人类很早就对这一肿瘤有所认识。在19世纪以前,视网膜母细胞瘤一直都可以说是不治之症。但如今,它却是治愈率最高的儿童癌症。
从不治之症到治愈率最高,多年间人类为了打败视网膜母细胞瘤到底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01眼球摘除术:弃车保帅
两百多年前,一个英格兰男孩眼部长出了巨大的肿瘤。他身体虚弱,眼睛疼痛难忍。他看遍当地名医,但医生都觉得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计可施。最后,他找到一位名叫Wardrop的医生。这时,男孩肿瘤已经突出到了眼眶之外,看上去相当吓人。
Wardrop医生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颇为创新的办法——手术切除肿瘤,并摘除眼球。这一方法取得了成效,手术后,男孩慢慢恢复,一个月后就出院回家了。
然而不幸的是,男孩找到Wardrop医生时,他的肿瘤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虽然摘除了眼球,但肿瘤依旧卷土重来,男孩最终还是病逝了——当肿瘤发展到一见即知的时候,往往都已是晚期,尽管摘除眼球可以暂时遏制疾病,却无法防止肿瘤的复发。
好在18世纪50年代,人们发明了检眼镜和麻醉技术,终于可以在相对早期的阶段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了,眼球摘除术也因此成为了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眼科医生用早期的检眼镜为患者检查眼睛但是,摘除眼球意味着患儿将永远地失去他们的眼睛和视力。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救命,又能同时保住孩子的视力呢?
02放射疗法:保住视力成为可能
年,人们发现了X射线,并开始用它来治疗恶性肿瘤。年,Verhoeff医生首先开始用放射疗法(放疗)治疗不幸患上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孩子,尝试在拯救孩子生命的同时,也保住他们的视力。
年,Dick呱呱坠地。但当他四个月大时,父母注意到,他的眼睛无法直视前方。他们带Dick医院,医生说,这并无大碍。
一年后,Dick医院复查,却得到不幸的消息:Dick被诊断出了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带他回家吃点好的吧,他活不过两岁的。”
但Dick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请医生为蹒跚学步的Dick做了手术,摘除了右眼;在Dick4岁时,他又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高强度放疗。高强度放疗终于杀死了肿瘤,保住了Dick的左眼。每晚临睡前,坐在母亲的腿上一起读绘本,是小Dick最开心的事。最终,Dick快乐地活到了72岁,成为了颇有成就的参政人士和爵士音乐家。
但放疗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Dick的左眼视网膜被严重破坏,在大学时期就不幸完全失明了。放疗还可能导致面部骨骼停止发育,造成面部畸形,还会大大增加二次癌症的风险。
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替代放疗,既保住孩子的眼睛,又没有这么严重的副作用?
03全身化疗+辅助疗法:减少副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新一代的化疗药物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也逐渐取代放疗,成为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年的12月,一个叫Sydney的小宝宝正和家人一起庆祝她人生的第一个圣诞节。Sydney的母亲突然注意到,Sydney的左眼似乎蒙着一层黄绿色的光。于是母亲赶紧带Sydney去医院检查。而眼科医生的诊断吓坏了一家人:Sydney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
一夜之间,庆祝第一个圣诞节的喜悦变成了面对未知的恐惧。
第二天,Sydney入住医院。幸运的是,她的肿瘤还没有扩散,只存在于眼睛内部。Sydney的父母面临着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眼球摘除,或是6个月的全身化疗及冷冻疗法。
这是始于90年代的一种治疗方法,即用全身化疗来缩小肿瘤的体积(行话叫“化学减容”),然后再通过冷冻或者其他辅助疗法(热疗、激光等)直接杀死残余的小肿瘤。用这种治疗方案,可以避免眼球摘除,也可免除放疗引起的副作用。
但Sydney的母亲依然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抉择。她当然不希望Sydney失去她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但是她更不希望失去Sydney。全身化疗及冷冻疗法毕竟较新,万一效果不好,控制不了肿瘤,该怎么办?
她无助地问医生:“如果她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医生建议:考虑到Sydney的患眼仍然有视力,不如先尝试全身化疗加冷冻疗法。
很快,Sydney就开始了6个月的联合治疗。这期间,她撑过了一次次痛苦的化疗,还因为并发症住院治疗了4次,但最终,她胜利了。直到今天,她的癌症都没再复发,目前双眼也都依然有着不错的视力。
Sydney是幸运的。她的肿瘤发现得较早,通过全身化疗和辅助疗法,就能及早地消灭。但这一方法对中晚期的孩子效果并不好,无法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也很难防止复发。
有没有什么新的“武器”,可以帮助中晚期的孩子打败视网膜母细胞瘤,保住眼睛和生命呢?
04局部化疗:中晚期及复发者的希望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医生们拥有了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战斗的新“武器”:4年,眼动脉化疗开始临床应用;年,玻璃体腔注药化疗开始临床应用,均用于治疗中晚期以及复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
年的夏天,Lisa在翻看儿子Cooper的照片时忽然留意到,Cooper的左眼看起来好像猫眼,瞳孔闪着白光。她觉得不对,立即将Cooper带去了儿科医生那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确诊说:Cooper的眼睛后面有一个视网膜母细胞瘤。
瞳孔里异常的黄白色反光是视母常见症状通常,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需要立即接受全身化疗,这意味着才6个月大的小Cooper就需要经受痛苦的化疗副作用。Lisa犹豫了,她觉得Cooper生病已是非常不幸,不想让他在治疗中再多受苦。于是医生推荐了一种眼睛局部的化疗方法——动脉化疗。
动脉化疗(intra-arterychemotherapy,IAC)也叫介入化疗,是在4年由日本医生Kaneko发明的。医生从患儿大腿的动脉处插入一根细导管,一直通到眼动脉,然后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眼部肿瘤附近。
不同于全身化疗,动脉化疗可以让化疗药物集中在眼部,局部的药物浓度比全身化疗高好几倍。这种方法可以在治疗中晚期肿瘤的同时,减轻全身化疗的副作用,能让更多的孩子保住他们的眼睛和视力。
Cooper马上开始了每月3次动脉化疗。尽管这个治疗方法听上去有点吓人,但小Cooper看起来一如往常。化疗后的第二天,他没有恶心呕吐,还像以前一样忙着摆弄着他心爱的小汽车。
Cooper对动脉化疗反应一开始很不错,但后来他的病情加重了。他眼中的肿瘤破裂了,碎块漂浮在眼睛的玻璃体里。医生说,如果其中任何一块肿瘤碎块落到视网膜上,它就会像一颗种子在那生根发芽,产生更多的肿瘤。许多孩子因此复发,被迫摘除眼球。这就像一场与肿瘤之间的战役,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斩草除根。
针对Cooper的情况,医生采用了第二种新疗法——玻璃体腔注药化疗。医生用细针头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眼睛的玻璃体里。同时还在拔针时冷冻注射部位,以免肿瘤在注射的过程中发生转移。
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玻璃体腔注药化疗几乎可以%杀死玻璃体内的肿瘤。迄今为止,接受该治疗的36例患者都得到了治愈,后续无需再放疗或摘除眼球。
Cooper也因此治愈了。他如今已经19个月大,消失的肿瘤没有再复发,眼睛也依然明亮有神。尽管曾经的肿瘤让他的侧面视觉略受影响,但并没有减慢他的脚步。他就和每一个学步期的小宝宝一样,一边追赶4岁的哥哥,一边咯咯大笑。
从年到现在的两百多年里,人类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曾经的不治之症,如今它在眼内期的治愈率可高达九成。
从最初的眼球摘除术,到后来的全身化疗联合辅助疗法,再到最新的局部化疗方法,无数的医生和科学家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挽救孩子的生命,保住孩子的眼睛,避免了严重的副作用。
当然,要想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早发现、早治疗,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一些较早期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家长可以通过照相的方式多加留意。
因视母摘除一只眼球的女教师陈晓婷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用明亮的眼睛去看未来美好的人生!
#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