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周刊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医院南院区一千多名员工,一定不会忘记年这特殊的73天。
6月19日早晨,再次踏进工作了70多天、由简易集装箱充当的指挥部办公室,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闵建颖的心情是有点小激动的,因为这一天医院南部院区(医院)完成自己的使命,正式宣布关闭休整。医院里所有人和她一样,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松一松,再过几天,长期闭环的医护人员和管理团队都可以回家了。
上图:医院南院区一角。
医院派出精锐的管理团队和医护团队驻守医院。此前的每一天,设施简单的指挥部里时刻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4月中下旬疫情最吃劲的阶段,这里的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截至6月18日,医院运行73天,开设9个成人病区、7个儿童病区和一个重症病区(ICU),累计收治病人名,其中含对亲子患者。
从即将临盆的孕产妇,到嗷嗷待哺的新生儿,从血透病人到瘫痪在床、神志不清的耄耋老人,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大白服,与病毒“过招”,迎接新生,拯救生命。
这些久经沙场的白衣天使,从容有序地化解一个个难题,迎来关闭休整。接下来,医院南部院区经过环境消杀,恢复正常诊疗,继续服务患者。
96小时改建,73天坚守
4月3日,仁济南院接到上级通知,被划定为市级新冠肺炎救治医院。4月7日下午1点,短短96个小时之后,这家综医院即开始收治第一名新冠阳性患者。
医院副院长王争接到上级马上改医院的通知时,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南部院区之前的核定床位是张,现在需要扩容成能够收治名患者的医院,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有96个小时。实在是太紧张了。”
医院转型为医院,腾挪转移的动作不小。
首先涉及的就是原有病人的分流。南部院区迅速将原有的近位住院病人转运至医院的东西两院,一部分孕妇分流到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乘坐大巴离开,危重病人则靠十几辆救护车来来回回分批转运。“每辆救护车上都有一名医生,以防意外发生。4月4日是转运高峰,整整一晚上,医生们都没有休息。”
王争说,医院改建牵涉的面很广、工作量很大。
上图:仁济南院转为医院前,医护人员转运病人。
医院和一般医院的主要设施完全不一样。仁济南院的主体建筑是一栋12层的楼房,要达到收治名患者的能力,必须将整栋楼都划为红区,也即污染区,之前的门诊、急诊、住院区域必须全部收治患者,甚至连医生们的办公室也要被征用。这意味着必须要在建筑外再布置一个办公、休息区域——3个3×6米的集装箱被紧急安装到位。
仁济南医院,儿科只有二十几张儿童病床。作为可以收治儿童的医院,需要紧急购买、装配张儿童病床,设置儿童病房。在物流不畅、人员紧张的情形下,医院职工自己来干。“装配人员拧螺丝拧到手都要断了,后勤保障团队最终按时完工。”
按照防疫要求,医院四个大门做了严格的区分——医务人员由南门进入,西门离开;新冠患者从北门进入;垃圾清运走东门,污染区之间用彩钢板进行物理隔断。
为了提高效率,病区按照“准备好一个,开放一个”的标准陆续收治病人。转为医院的第一天,医院就收治了多位患者。
一周之内,这座12层楼的医院里,张病床全部住满。
确保医护人员不发生感染是医院必须守住的底线。天气渐热,空调能不能开?在病区,口罩脱落怎么办?面对疫情防控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尽管已有规章制度,也曾做过应急演练,但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班海群还是要反复谋划。
在这些艰难的决定面前,身着二级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防护面屏的医护,只能用一些土法子来降温,比如把矿泉水冷冻后放在脖颈间降温。
举全院之力救治新冠感染者
上图:医院院感团队检查院内防控设施。
在医院,收治病人的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月初,上海疫情处于高位暴发期。为了让病人尽快入院,病区只是进行简单的内外分科来完成病人的收治工作。这样,病人能够快速进入相应的病区,但对接诊的医护来说,工作量却成倍地增加了。
五楼东病区的护士长乔跃华,正式进舱前是神经外科的护士长。但其所在病区里却住满了各种病种的病人。乔跃华打趣地说,之前只负责管理人的“脑袋”,现在心血管、内分泌、呼吸、消化、血液……什么样的病人都有。“好在基本护理的差别不大,就是刚接诊的时候难度有点大,要问清病史、服药史,往往还得打电话问病人的家人。”
病人抵达病区的时候,只有一张转运单,上面只是简单地标明病人的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等基本信息,病人的基本病情医护们并不清楚。有的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通常情况下,陪护的人还能帮助病人描述一下病情,但在医院,这一切只能靠医护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了。
肾脏科主任医师顾乐怡常常要处理突发情况。“有的病人病情变化快,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基础病多,合并新冠后情况更棘手。”他说,穿着厚重的“大白”,医生没法进行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听诊,只能不断借助监护仪、血氧饱和仪以及更多的检查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力争不疏漏任何一个疾病。
他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从某养老院一下子转运来了十位高龄患者。“十位病人年龄加起来超过九百岁。”老年人们有的瘫痪,有的患阿尔茨海默症,完全不能诉说自己的病史,即便只是新冠阳性的轻症患者,也可能引发心、脑、肺、肾等各个器官的连锁反应,导致出现各种危急重症。
4月底5月初最紧张焦灼的那段时间,内科ICU里有一半以上患者施行了气管插管,还有不少需要血透、依靠ECMO维持生命的患者。对医护而言,绝对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上图:患者正在进行血液透析。
面对这些有着复杂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医生们的医疗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医院设置里的专科专病治疗模式被多学科、医院和总院联合会诊制度取代,这一创新的诊疗新模式为医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高效和疗效。
4月中旬,顾乐怡医院转来新冠阳性女患者。病人来的时候情况比较危重,盆腔里有一个巨大的肿瘤,输尿管受到肿瘤挤压,一直无法排尿,肾脏功能几乎为零。顾乐怡赶紧安排病人进行透析治疗,维持她的体内环境稳定,避免因为无尿肾衰竭而死亡。
接下来,医生们开始探讨,到底是先治新冠还是先处理肿瘤?
顾乐怡感慨:“以前,病人涉及不同科室,医生之间分别打电话,或者直接碰面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处于闭环的医院里,整个医疗流程和思路发生了改变,不同学科的专家一起坐下来讨论病人的病情,不同的专家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分析病情,反倒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最终,针对这位女病人的诊疗方案很快确定下来。参与讨论的七八位专家认为,如果在阳性环境中进行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加大,对患者而言,风险也更大。应该在确保肾功能的前提下,先治疗病人的新冠病情,等核酸转阴后再转院对病人的肿瘤进行治疗。
这位女患者在规律血透之后,肾脏功能得到完全的恢复;核酸检测转阴之后,迅速被转移到仁济东院,先在妇产科进行了盆腔手术,切除了肿瘤,尔后,又转移到血液科,开启了淋巴瘤治疗。“通常情况下,完成这些诊疗需要2—3个月时间,而癌症的病程进展很快,患者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里病情恶化,手术就不能做了。”
两个多月时间里,各个科室的专家积极参与每天举行的联合会诊,只要是病情所涉及的相关科室,专家们都预留出相应的时间进行线上讨论。
“每天下午2点,由集装箱改装的会诊室里,我们不仅会讨论病人的病情,还会制定详细的救治计划。比如怎么维持现有的身体状况,怎么转院,转院后怎么安排手术。”顾乐怡说,这种集全院力量的大会诊制度,让医院的治疗水准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第一声啼哭和孩子的欢笑
在医院,不只在抢救生命时面临选择,迎接新生时同样需要斟酌。
医院妇产科病房,住进了一位男病人,疫情中这次特殊的收治背后,是医院对生命的珍重。妇产科主任医师吴震溟说,怀孕39周的阳性孕妇感染新冠后被收治到医院医院待产,孕妇精神状态不好,医院了解到她的丈夫也感染了。“产妇生产总归需要家人陪伴的,干脆一起收下吧,两人住一间病房,对别人也没有太大影响。”
就这样,待产孕妇和丈夫住进了同一间病房,一边治疗新冠,一边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没想到,妈妈经过治疗已经转阴,小宝贝到了预产期却一点也没有着急来到这个世界的意思。
考虑到产妇是二胎,之前的头胎就是顺产,吴震溟鼓励她继续选择顺产。但这就意味着每时每刻都要有具备专业技能的助产士和护士在舱内守候,准备接生。
4月16日中午,产妇终于有生产迹象。已经下班的吴震溟赶紧从闭环酒店向医院赶。因为担心自己得过新冠会对顺产有影响,产妇不免紧张焦虑。分娩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医护们的护目镜早就被汗水模糊,防护服里也湿透了,但她们还是一直竭尽所能地为产妇加油鼓劲。
17日凌晨,婴儿响亮的啼哭在产房响起,所有人感受到久违的喜悦。
为了保护新生儿不受感染,宝宝没有和妈妈一起回到普通病房,而是留在了产房等待核酸结果。出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孩子在产房中由护士接力喂养。洗澡、抚触、喂奶、接种疫苗……护士们悉心照顾着这位特殊的宝宝。
还有更多的孩子,在亲子舱里得到“大白阿姨”们的照顾。
上图:患者给医护人员送上感谢信。
占据四个楼层,总共7个病区的儿科病区是仁济南院转为医院后最先开舱的病区。这个体量庞大的亲子舱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和医院的儿科团队共同承担患者救治任务,主要收治本轮疫情中有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儿及家长。高峰时期这里收治了超过个家庭,近张床位。
4月7日开舱后,第一批住进十几组家庭,病房里一下热闹起来。病区里70%的孩子都是3岁以下的幼童,最小的患儿刚刚出生25天。陪同孩子来的新手爸妈们自身也是新冠阳性患者,有些年轻的妈妈还在经历产后抑郁,低龄的婴幼儿基本上都是由护士们照顾。
有一位带着七八个月宝宝的新手爸爸,原本就经验不足,自身也处于生病的状态。身心双重压力下,手忙脚乱,情绪近乎崩溃。
护士们除了接手照料孩子,安排爸爸住进病房安心休养,还请了心理科的医生对家长进行疏导。得知孩子的妈妈在方舱治疗,医院辗转医院陪伴孩子。在病房里渐渐平复心绪的爸爸,医院当起了志愿者。
4月30日,经过儿科医疗团队共同救治,上海市首个儿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从医院南部院区(医院)治愈出院,他也是上海市出院年龄最小的重症儿童。
这名康复出院的儿童今年3岁,此前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一度出现了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4月23日被转院至医院南院。医院儿科主任卢燕鸣说,孩子刚入院时肺部的炎症很重,医生们怀疑他合并了其他的感染。当时为了做支气管镜的检查,医院运来了一套儿童气管镜。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有继发性的支原体感染,对症用药后,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6月1日,最后17医院亲子舱里度过儿童节,护士们忙着给孩子们分发儿童节礼物:零食、书包、乐高积木,欢声笑语充满了病房。6月2日,累计收治组家庭的儿科病区正式休舱。
医院南部院区作为新冠救治医院的历史使命结束了。这家上海医院,用仁术济世的初心与上海一起渡过了疫情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