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snoteventhebeginningoftheend.Butitis,perhaps.Theendofthebeginning(战争还远没有结束的意思,但或许它的初级阶段即将结束了).”
这是二战时丘吉尔的名言,近日被美国一家收医院引用,以鼓舞医护、病患和市民。因为感染人数激增,防护物资储备不足,医生们面临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4月初至今,乔治城大学非营利组织领导人能力提升研修项目校友会、凤凰网联合美国道·安基金会、美国华人民间组织公益基金会、美国铺路石基金会发起的“中美NGO联合拯救生命行动”(下称“行动”),已采购近3万只N95口罩,并送达纽约、大华府、纽黑文地区的15家医院。另有20万只从中国采购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在分发给公共服务人群和贫困人口。
从医生们的介绍中,志愿者们感受到恐慌、感激和义无反顾。15家医院的情况,只是当下战疫一线的一隅,但好在还有更多的志愿者在行动,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
春阳煦暖,希望医生们口中向往的“慵懒日子”,不再遥远。
01大华府
N95口罩需被重复使用
Shelly和Peter(均化名)是一对印度籍夫妻,供职于大华医院。疫情爆发后,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Shelly是麻醉科医生,在一线重症病房做插管工作,Peter是内科医生,接诊非重症患者。
他们说医治患者是本职,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医院储备的防护用品会日益紧缺。新冠病*突袭全球,人类还处于对它的逐步了解过程中,医院没有长期储备防护物资,以应对如此大型而凶险的流行病。得知病*会通过气溶胶传播后,Shelly和同事们想领N95,被院方建议,如果现有口罩没出现肉眼可见的污染,请重复使用。
Shelly和Peter的一只N95口罩,有时候可能要用几天甚至是两三周。频繁摘脱也容易污染口罩,沾染病菌,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家里还有个小婴儿。
迫于无奈,夫妻俩向朋友们求助,希望借到或是买到一些N95口罩。3月底,他们找到了朋友Jane。Jane是当地华人,在大华府地区工作生活了20年。她说,当时家里储备较多的是工程防尘口罩,并不防液体,但还是拿了一些给Shelly和Peter,“他们说可以想办法在工程口罩外面再加戴一只医用外科口罩”。
Shelly和Peter的遭遇让Jane心疼。4月初,她加入“中美NGO联合拯救生命行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查询、统计大华府地区医疗物资的短缺情况,再根据已采购的口罩量,分医院。
在和医生们的沟通中,她发现,所有人都对当下的工作义不容辞,唯一的顾虑是身后的家人。有的家属正在化疗,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抵抗力低。有的华人医生夫妻自己带孩子在美国生活,只能轮流上班。在医院时,他们比其他人更频繁地洗手,在家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会戴着口罩。还有人把自己隔离在地下室,关闭了中央空调,三餐由家人送到楼梯口。
除了口罩紧张,医院会抱怨隔离衣不足、呼吸机耗材不够等问题,Jane介绍了她了解的情况。因为新冠肺炎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染类疾病,医院能操作呼吸机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够,一些耗材的储备也不足,医院隔离衣质量不佳、数量不多。“比如现在确诊病例还在上升,医院会尽量保证每人一间负压病房,所以医生每走进一间病房,都要更换一次隔离衣。为了方便穿脱,他们的防护服比较简易,不像国内是从头到脚多层包裹。”
02纽约
医院一天收治百人
行动发起方之一美国华人民间组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姚南医院的需求。他介绍,布鲁克林SUNYDownstateUniversityHospital,是目前纽约州三家新冠肺炎医院之一。这里共有多张床位,ICU和急诊室早已满员。即便如此,还会有救护车源源不断地送来病人,医院平均每天都要收治百名患者。
救护车急诊室门外的路上,搭建了几个临时收治的帐篷,较大的一个负压帐篷里,大约能收治40名新冠病例。
LorenzoFaladino是这里的急诊室主任,看着身边的“战友们”,有的已经确诊、或是被隔离观察。他和坚守一线的医生们每天轮班,一个班次大约十二三个小时,随时还可能继续加班。除了一部分不可避免需要使用呼吸机的危重病例,他们会尽量通过使用氧气面罩等方式,为病人输入高流量氧气,协助治疗。
如此高压状态下,Lorenzo和同事们小心翼翼。他说,院方正考虑将部分病人医院。因为除了人手紧张,他们对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需求量也日益提高,比如一线医生的单日口罩用量大约四五百只,他们有职责医治病患,也必须保护同伴。
法医日接死亡案例激增10倍
NewYorkCityOfficeofChiefMedicalExaminer分子遗传实验室主任唐迎迎向志愿者姚南介绍,疫情期间,很多病人在家中去世,可能存在未确诊就死亡的情况,纽约市首席法医办公室因此设立了鉴定疑似新冠死亡的小组,检查除医疗机构、养老院之外的死亡病例,不少有明显新冠肺炎症状的死者,会被判定为疑似死亡病例,计入纽约市卫生局总死亡人数中。
唐迎迎说,特殊时期,他们接收的死亡病例鉴定需求,由之前平均每天25例,增加至每天超过人,“既包括感染新冠导致死亡的病例,也有非新冠的死亡情况。”
为应对激增的死亡鉴定需求,实验室部分人员已经被调去协助一线法医,同时帮助前线收集资料,做好后方工作,所以法医们对口罩的需求也不小。
03捐赠
N95口罩发放15医院
医院物资储备不足的情况,《纽约时报》曾在3月30日刊发评论文章《NursesDie,DoctorsFallSickandPanicRisesonVirusFrontLines(护士死亡、医生病倒、一线恐慌心理加剧)》。该文章称,新冠肺炎病*正在向纽约市的医疗队伍蔓延,医护人员焦虑情绪激增,目前已有2名护士死亡。在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因为一半ICU特护人员感染,有主管鼓励外科医护上前线;医院的医生形容,自己的办公区域是一个“培养皿”,有多名工作人员在这里感染。
3月29日,纽约布朗克斯区,雅各布医疗中心的医护在街头抗议防护物资急缺,包括N95口罩。据《纽约时报》
根据志愿者们一周多的需求摸底,行动组从洛杉矶采购了近3万只N95口罩,截至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送达纽约8家医院、大华府地区5家医院和纽黑文的2家医院,支援一线医生的防疫工作。
“这批医用物资非常及时,感谢捐赠,我们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些口罩。”NewYorkCityOfficeofChiefMedicalExaminer受捐方代表说。
从医生们的表情、言语间,60后、发起方之一铺路石基金会成员饶冰颇有成就感。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公益项目的执行工作。前期医院防护物资需求时,他感受到了强烈的紧迫感。但因为自己有本职工作,属于美国基础领域的工作,疫情期间也不能停,他只能充分利用周末和工作日空闲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医院急缺防护用品的情况,我原本只是在新闻中看到过,现在却真实地发现它们也发生在我身边。这也成了我和其他志愿者夜以继日的动力,必须尽快厘清需求,依实际情况给他们帮助。”
医院里,MedstarWashingtonHospitalCenter医院,目前有1多张病床,已痊愈或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多名。得知志愿者饶冰和Lance带着捐赠品即将抵达,该院两位中国医生MarkLin博士、TomDeng博士提前换下手术室的衣服,迎接他们。慈善事业部高级官员GabrielPinski说,这批物资有如及时雨,因为就在当天,马里兰州长发表讲话称,该地区未来一周将迎来疫情高峰,各医院需做好准备。
志愿者Lucy医院的路上,看到了不少安置死亡病例的冷冻集装箱。制冷压缩机的马达声让她揪心,但也让她更迫切地感受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中国疫情严重时,我们筹集了口罩、呼吸机等物资回国,现在病*就在眼前,我们团结一心,为邻居、社区、医生群体送去他们需要的物资。这是特殊而光荣的事!”
“不过也有很多护士或护工会小声问我们,还有没有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提供给他们。”Jane说,不少医生会感动,觉得自己有了防护保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护家人,但那些不直接接触确诊病例的岗位,还在想办法筹集低级别医用防护物资。
目前,在查阅媒体报道和需求调研中,行动组发现,除了医护群体,美国东部比如纽约,越是贫困的地区,感染率越高,这也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服务这一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人员,比如警察、送餐员、公交司机等。目前,用于支援这部分群体的2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从中国江苏运到了美国。这群60、70后志愿者们正发动亲朋好友,一起为口罩加贴活动标识,分发给受捐方。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纽约警察、救济所收到志愿者送去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Jane通过这一场抗疫行动,更真切感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付出时间和爱,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
作为当地华人,饶冰觉得他的行动意义除了拯救生命,缓解一线医生的心理压力,还能让邻里多一个角度,理解“中国形象”。“很多志愿者有本职工作,不能完全投入行动,但我们还在招募有激情的成员加入。”
抵抗疫情的每一条路上,都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