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听懂人的指令吗
与机器直接说话,让机器明白你说什么,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通过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我们就能让机器人听懂人的指令,实现人类与机器的语音交流。
要达到与人类交流的目的,智能机器人的耳朵首先要拥有感知声音的“器官”——声音传感器,它与语音识别软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耳朵”。这样的耳朵模拟人的听觉构造而成。人的耳朵接收声音,是通过内耳和神经间的一系列活动,将声波的振动转化为大脑听觉中枢所能识别的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又对应记忆中有过记录的信号,从而使人辨认出每句话的意思。
机器人也一样,通过声音接收和转化机制、信号翻译机制,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机器人也就能“听懂”人们说的话了。不过,目前还很难造出和人类交流完全无障碍的语音识别系统,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只要处理好语音识别、机器人移动导航及自动控制等相关问题,机器人就可以在你的指令下完成各种任务。想想看,如果我们可以和机器人无障碍对话,那是一件多棒的事!
冰箱为什么可以保存食品
食品的保质期与储存的温度相关。比如,冷冻饺子放在冰箱的-18℃冷冻室里可以放18个月,但把它放在-5℃的冷藏室里,不久饺子就会变软了,7天以后饺子可因细菌繁殖而变质。夏天如果把冷冻饺子放在外面忘了拿进冰箱,那可坏了,可能不到24小时饺子就变质了。
食品为什么会变质呢?除了与食品中的酶、氧化作用等有关以外,最主要是微生物在作怪。一些腐败微生物会分解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使食品发出难闻的气味,外观也变得令人厌恶。更危险的是有些致病菌会在食品中繁殖,人吃了后会中*。比如面包放久了有时上面会长出一点点绿色的霉斑,这是真菌繁殖的结果,其中的*素会使吃的人中*。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温度有关。由于自然界的环境多样性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各种微生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都不同。喜欢热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45~60℃;而大部分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37℃;有些喜欢冷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5~15℃。
食品放在冰箱的5℃冷藏室里,大部分微生物并没有死亡,而是受到低温的抑制,生长繁殖的速度变慢了,但是时间长了,微生物数量还会缓慢上升;而喜欢冷的微生物仍在活动,冷藏食物的腐败往往是这类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冷藏室里食品的保质期有限,比如鲜牛奶在常温下1天就会变质,在2~6℃下的保质期可延长到7天。当然温度越低,大部分微生物越难繁殖,食品保质期也越长,所以放在冰箱-18℃冷冻室下有些食品的保质期可长达1年。
千万要注意:冰箱不是“保险箱”。别以为放进冰箱的东西就不会变质,时间长了放进冰箱的食物也会变质。吃剩的饭菜在加热冷却后放在冷藏室里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能加热的一定要加热后再吃。尤其是夏天,切开的西瓜等裸露的食品放在冰箱里时间长了,也会被细菌污染,不小心吃了容易拉肚子。
机器人能当音乐家吗
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国度,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就有很多,为世界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近,意大利的一位“音乐家”却抢足了风头。“他”的名字译成中文叫特奥特罗尼科,“他”可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机器人。别小看“他”,“他”可是无师自通,长着不同常人的19根手指,居然会在钢琴上演奏,丝毫不亚于人类音乐家。而且,“他”还可以即兴创作一些曲子,并不是全部按照程序编排好再来演奏。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是“专家系统”帮助了机器人。概括说来,专家系统就是将某一学科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人类思考的方式,一起编成计算机能够明白的命令,并通过复杂的智能计算处理,控制机器人“思维”和动作。这样,机器人就可以像专家一样进行推理和判断,来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有了这个系统,机器人不仅可以成为音乐家,“创作”出动听的音乐,而且还可以当作家,写出精彩的篇章。
这类智能系统的应用使得人们不再担心犯错,还能享受专家级别的待遇。例如,在美国,患者不再担心开错药方,因为有一种拥有专家系统的计算机通过学习患者所有的病历和化验单,并运用丰富的医疗知识和专家经验进行智能诊断开药,使每一个患者都可以享受到专家的待遇,做到准确、方便,药到病除!
同一个文件在硬盘空间上一定是连续存放的吗
当你打开计算机看电子文档或者听音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文件在硬盘里是怎么存放的?
计算机里储存的普通文件,都是由一组数据块组成的,这些数据块的大小都是统一的。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计算机将这些文件的数据块放进硬盘时,每一个文件的数据块都是一块接着一块连续存放的。我们可以将这种文件称为连续文件。
在这种理想状况下,计算机如果想要在硬盘上找到一个文件的内容,只需要找到该文件的第一个数据块,然后按照顺序往下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直到这个文件的结尾数据块即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同一个文件在硬盘空间上,不一定都连续存放在一起。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常常要增加、删除、修改存在硬盘上的文件。慢慢的,原来存放着文件的硬盘空间就出现了许多空隙,而每个空隙的大小可能相当于几个数据块的大小。
如果这时候创建了一个比较大的文件,大到硬盘里没有足够的连续空间去容纳这个文件,那么这个大文件只能拆成几部分来填充这些空隙。久而久之,硬盘空间中的文件就可能是由很多零碎的文件段组成的。这种分布得很零碎的文件又被称为碎片文件。计算机如果想要找到这种碎片文件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可要比找连续的文件多得多了。
频繁地删除、修改文件或者硬盘剩余容量过小,都可能产生碎片文件。虽然少量碎片文件对计算机影响不大,但如果碎片文件过多,还是会使硬盘在读文件的时候消耗不少时间,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因此将碎片文件恢复成连续的文件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操作系统就提供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帮助用户整理碎片文件。
磁盘碎片整理就是将可移动的每个文件或文件夹合并集中移动到磁盘上的某个位置,便于每个文件或文件夹占据磁盘驱动器上邻近的单独空间,同时通过释放与合并得到一些可用空间。
远程手术是怎么实现的
传统手术的场景是手术室里医生们拿着手术刀或者其他医疗器械,对着躺在无影灯下的患者做手术。那远程手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在手术现场要有一系列设备:通信计算机、手术机器人、现场视频音频监控设备;在医生一方,也就是手术操作者所在地,也要有对应的设备:通信计算机、视频显示、音频终端、手术用计算机(或遥控操作系统)。
手术开始时,手术现场的高清视频设备和录音设备将现场的情况拍摄录制下来并通过通信计算机传送给远方的医生,医生通过己方的通信计算机了解到手术现场的所有情况,例如患者的状态,仪器仪表的读数等,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手术方案,通过手术用计算机下达手术指令,该指令通过通信计算机传送给手术现场的手术机器人,机器人根据指令开始对患者进行手术,例如注射药物、开刀等,医生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设备实时地了解到执行的具体情况,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下达各种操作指令给手术现场的机器人,直到整个手术结束为止。
远程手术因其具有手术精度高、安全性好、能增强医生对手术过程的认知等优点,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