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氨基财经
过去几年,与火热的创新药领域一同起飞的,还有创新器械领域。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仍有多个细分领域被进口产品把持着,典型如大型医疗影像设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等。
不过,差距就是机会。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国产替代尚未完成的器械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公司入局,资本也随之涌入。
而在港股、科创板等二级市场打通后,这些领域的头部公司,也相继在资本市场亮相。从基因测序到AI医疗,一个个火热的板块诞生,跟随创新药一起潮起潮落。
如今,轮到“电生理”登场了!
01海外巨头垄断的蓝海市场,耗材=永续现金流
心脏电生理市场,是为数不多的进口替代尚未攻破的器械堡垒之一。
所谓电生理,是指一种手术方式。大致分为电生理检查、标测、消融治疗、电生理复查等几大环节。
首先,医生通过穿刺针穿刺血管,将电生理检查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心腔,利用电生理标测导管采集心电信号,并通过发放微弱的电刺激来刺激心脏,以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动过速诊断。
随后医生以导管定位找到心脏异常电活动的确切部位,通过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的方式,处理病灶,使得心率恢复正常;最后需要再次通过电生理检查,确认治疗结果。
受益于定位导航技术的进步,以及微创介入技术的成熟,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在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快速发展。
年,国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使用电生理手术治疗的数量为11.8万例,00年已经增长至1.万例。微创电生理在招股书中预计,到04年,这一数量将达到48.9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3.3%。
但这一领域主要被海外器械玩家主导。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00年中国电生理器械市场的前三名均为进口厂商,其中,强生以30.30亿元销售额独占58.8%的市场份额;
其次是雅培和美敦力,分别占比1.4%和6.7%,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5%。国内玩家中占比最高的是惠泰医疗,但市场份额仅有3.1%;微创电生理等玩家,位置则更加边缘。
不过,巨大的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追赶空间。未来,随着国产玩家奋发图强,心脏电生理国产替代市场将成为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资本对这一市场也颇为偏爱。去年7月,电生理第一股惠泰医疗市值一度超过亿元,而公司00年利润只有1亿元;虽然如今公司股价跌去不少,但市值依然高达亿元。
而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微创电生理,拟IPO估值达.亿元。01年,微创电生理收入仅1.9亿元,亏损额为96亿元,距离盈利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并未消退资本的热情。
资本给予心脏电生理国产玩家诸多偏爱也不难理解。
从商业角度出发,电生理玩家“设备+耗材”的商业模式堪称完美。
尽管一台设备售价动辄百万,但对于电生理耗材厂商来说,设备并不是最赚钱的,耗材才是。
为了培育+抢占市场,行业内并未将设备销售当作主要收入来源。根据国海证券研究报告分析,国内目前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约为台,其中销售模式占比仅有5%-30%。
微创电生理也是如此,其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主要通过赠送、投放等模式等推广。根据招股书,01年其各类设备装机量为台,但销售出去的设备数量仅为台,占比仅%。
原因很简单,一旦设备铺开,占领手术入口,意味着后续将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根据微创电生理招股书,00年一台手术,各类导管的出厂价总费用为.43万元,虽远不及一台设备近百万的售价,但每年台手术就将为公司带来43万元耗材收入,10台手术的耗材收入就将达到.43亿元。
这正是“设备+耗材”这一商业模式的魅力所在。
0技术对决:国产替代还差这两步
近几年,随着高端材料端的不断突破改进和研发实力的累积效应,制约高端医疗器械和高值医疗耗材发展的障碍逐步扫除,高端医疗器械板块的国产替代大潮也已经拉开序幕。
从产品端来看,国内电生理玩家正在努力追赶,不断缩小与海外巨头的技术差距。
目前,心脏电生理手术已经从二维时代跨入三维时代。在这一前沿领域,三维电生理主心骨标测系统方面,已经有三位国产玩家入局,分别是惠泰医疗、锦江电子和微创电生理。
对比来看,国内玩家与海外玩家的定位误差等核心指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当然,海外玩家用近30年才走完的路,国内玩家在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追赶并不现实。在实战中,国内玩家与海外巨头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首先,在算法层面,国内玩家因为起步较晚必然吃亏。电生理与AI类似,依赖于临床数据的“喂养”,临床数据越多,在临床应用中功能也会越强大。
海外玩家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大量的临床数据,不仅能够覆盖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病症,算法精度也更占据优势。
就当前来说,国内玩家还只是完成了硬件的开发,临床数据方面积累较少,仍需要通过数据的“喂养”,来锤炼核心算法。
其次,则是核心模块或导管的缺失,导致性能受到影响。
三维心脏电生理手术,需要生产厂家提供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的整体解决方案。标测系统的核心模块及其适配导管的差异,都会影响手术的实施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核心模块及其适配导管一直是海外玩家发展的重点。目前,进口厂商围绕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已建立起一系列先进导管产品矩阵,能满足各类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需求。
而国内玩家,要么在核心模块,要么是与核心模块匹配的导管尚未获批,使得产品性能仍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产品的推广。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核心模块的缺失,还是算法的落后,国产玩家都将迎头赶上。就拿核心模块来说,微创电生理的高密度标测模块及压力感知模块已完成开发,匹配导管也已经申请上市,有望逐步向海外巨头发起冲击。
03品牌+使用习惯,技术之外的决胜因素
技术因素之外,国内电生理玩家要想真正崛起,还需要攻克两点:一是品牌形象,二是用户偏好。
首先来看品牌形象。某种程度上,医疗器械产品与一般消费品类似,品牌尤为关键。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通常来说,电理生这类高端医疗器械,往往是更具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和选择。
对于国内玩家来说,由于诞生时间不长,品牌效应还不强,要想挑战海外巨头的市场地位,难度不小。
尤其是电生理手术,属于高风险手术,医生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能要求更高。换句话说,医院在选择新的医疗器械品种时通常会较为谨慎。这种情况下,医院一般会更加倾向更成熟、更具品牌效应的巨头。
对于国内玩家来说,即便性能已经不差,但在产品获批上市后,依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面对长期的临床效果检验,以及品牌的建立。
再来看使用习惯。不同的器械产品,操作必然不同,这导致先发玩家具有另一个优势,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即临床医生通过长期使用某一品牌的产品,会逐渐形成使用习惯及产品偏好,为进口厂商进一步建立市场壁垒。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海外巨头,强生却能够占据国内大半市场。在医疗器械领域,后来者有着天生的弱势,电生理市场也不例外。
当前,电生理市场主医院。针对电生理手术开医院,基本已经配置了进口设备,接下来的需求主要是存量设备的替代或新增需求,通常来说周期会比较长,迫切性较低。
而针对电生理手术开医院,其短期内配置电生理设备类产品的投入性价比较低、意愿较弱。
如何彻底打开电生理国产替代的局面,还需要国内玩家多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