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位女士拉着丈夫急匆匆地前往门诊。
女士一脸着急地说道:“医生医生,我老公确诊患有睾丸肿瘤,已经进行切除手术,马上就该化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您看,能不能帮忙把我老公的精子冻起来?”
一旁的丈夫却脸色大变,怒目圆睁。
“闭嘴别说了,化疗而已没什么事的,再说了,冻精这种东西我……我无法接受!”
医生:这位患者,你这是化疗前不知“精贵”啊!
提到化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画面:一个身穿病号服的人躺在床上,面如白纸、恶心呕吐、脱发……化疗的痛苦跟癌症不相上下。
癌症越来越高发,即使有多种新治疗方法涌现,但对大部分癌症来说,化疗依然是首选的方法。
可是,化疗药物并不完美,主要是副作用太大了。
当药物进入到身体后,不仅癌细胞会被杀灭,其他正常细胞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未育的男性化疗患者来说,他们还要考虑治疗后生育的问题。
于是,现在患者纷纷支持“化疗前一定要把精子保存好”的说法。
这,真的有必要吗?
不用2个月,精子就扛不住了
化疗对人体的伤害是全身性的,也就是说对生育能力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睾丸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一般来说,化疗开始后2个月内,精子数便开始减少。
2-3个月后,逐渐呈现精子缺乏的倾向。
临床实践表明,接受过化疗的男性,最常出现睾丸萎缩、精子缺乏、无精等症状,进而导致不育。
那么,化疗药物是如何让男性难上加难的?
1、烷化剂
烷化剂是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和塞替派等,主要通过烷化作用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
比如,环磷酰胺引起睾丸生精障碍的机制包括诱导生精细胞发生凋亡、干扰精原细胞增殖分化、破坏生精微环境及损伤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等。
2、植物生物碱类
植物生物碱有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和秋水仙素等。
这些药物可影响精子生成发育过程中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并使精原细胞发生退化、变形。
通过临床观察,用了该药的男性患者精子生成数量会减少。
3、抗代谢类药物
抗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DNA合成期。
肿瘤患者也可服用叶酸、嘌呤及嘧啶类的拮抗剂进行治疗。
由于此类药物可与代谢物竞争酶,阻断核酸合成,进而抑制肿瘤的增殖生长。
但有资料显示,使用抗代谢类药物治疗后,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均会受到损害,引起显著的精子浓度降低和精子畸形率增加。
由此可见,化疗对未育男性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伤害。
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化疗前冷冻精子,依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育”操作。
但对于极大多数人来说,“冻精”听得多,真正了解的却没几个,甚至认为有违伦理道德。
化疗前冻精,就应该值得推崇
精子冷冻,一种听起来即神秘又玄学的技术,但它却是最稳健的“生育保险”之一。
其中,化疗患者就是适应人群,冻精为他们提供了生育的补救措施,以便往后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
中国的冻精技术分水岭,要追溯到年。
那一年,中国首位接受冷冻精子受孕的婴儿诞生,意味着我国的精子冷冻技术走向一个全新的格局。
有人可能会问,精子冷冻那么多年,难道不会冻死吗?
目前,我国正式运行的精子库已经有23家,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
精子在冷冻和复苏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物理性损伤,影响到精子结构和功能。
因此,研究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会通过对冷冻过程的优化、改良冷冻保护剂以及优化冷冻复苏等方法,减少储存时精子的损伤,并且提高复苏后精液质量,保留精子的生育能力。
正常情况下,只要方法得当,储存几十年后,精子也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可有些人还是过不了心里的那一关,认为冻精生育不符合伦理道德。
于是,他们选择不冻精,并且对化疗后生育保留希望。
事实上,化疗结束后精子的产生也会减缓或完全停止,通常在1-4年,甚至10年后,某些幸运儿才会恢复生精功能。
但是,4年内没有恢复,此后恢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再说了,不仅是化疗人群,少精症、长期从事影响生育能力的人以及准备接受结扎的人,都可以选择提前冻精。
为了维持生育,更好地繁衍后代,化疗前冻精反而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目前来说,化疗仍是肿瘤治疗中的其中一根支柱。
即使化疗会影响生殖系统,也有研究表明精子会发生永久性遗传改变,并且遗传给下一代,但这不意味着要避免治疗。
化疗前保存好精子,就能有效规避这些风险。
编辑:小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