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栋文/摄
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
这段时间,来到古城临海游览的游客,在经过江南长城下高达道的一片老民居时,难免会被眼前“豪横”的一幕惊到:在古城一角,一间普通民居后院,挂满了红扑扑的香肠。不能用一串串来形容,而是一排排,一片片。九曲回“肠”的“肠”景让不少游客牵“肠”挂肚,忍不住上前合一张影。
这一院子的香肠,没上万块钱的猪肉串不出这气势。游客和网友都好奇,是怎样的大户人家,才配得上这片香肠的海洋。
这家“大户”的主人叫夏兴培。“果然是他,那个与‘肉和肠’打了40多年交道的‘肠王’夏师傅!”
得知“肠海”拥有人的真实身份后,不少网友留言,自己从原来的“哭着嫉妒”变成了“笑着羡慕”。要知道,在台州当地,夏师傅的手工香肠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到的,买到正宗夏师傅香肠的“幸运儿”,可能已经排了一两年的队。
近日,在获得夏师傅的准许后,小时新闻记者观摩了这位“肠王”制作私房香肠的全过程。
能在香肠界称“王”,他到底有啥秘诀?
选肉|比“老丈人挑女婿”还苛刻
听说冷空气要来了,夏师傅的脸上有了一丝捉摸不透的笑意。
12月13日6点不到,没有公鸡打鸣的早晨,夏师傅已经起了床,裹了件*大衣,步行前往离家一公里开外的巾山菜场。
夏师傅的到来,有点像明星登场,尤其是菜场西头的一排猪肉铺的老板们,个个心照不宣,知道夏师傅又来采购猪肉做香肠了,大家都会把头朝向夏师傅,脸上写满“买我买我”的表情。
说起来,夏师傅是巾山菜场肉老板们的“大师兄”。夏师傅年就在这里卖猪肉,当时6毛5分钱一斤的肉价,如今已经涨到了26元。
离菜场进口较近的老王“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和“大师兄”推销起了自己。“夏师傅,我这最好的后腿肉都给您留着呐,请来看看。”
肉界高手的过招无需多言,夏师傅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在老王极力推崇的肉块上翻动了一下,用手轻轻按了按,颇有些中医把脉的架势。旋即,夏师傅微微叹息了一声,挪到了下一摊。
好的香肠,对原材料的苛刻,容不得一丝“讨价还价”。“五花肉是不能做香肠的,前腿肉有筋头,用来做香肠影响口感,唯有好的后腿肉才能入选。”夏师傅和记者碎碎念挑肉的秘诀,即便是在后腿肉的选择上,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你看这肉,它有着大理石一样的纹理,瘦肉部分淡红色,脂肪部分白色厚实,摸上去很有弹性,说明是新鲜的。前面那家,我没选用是因为我判断出应该是冷冻肉。”
在选肉的过程中,夏师傅或按压或抚摸,甚至不惜把鼻子凑上去嗅一嗅,那认真把关的样子,仿佛是在给自家的闺女挑女婿。
“不对,我挑女婿都没这么仔细,女婿是我女儿自己找的,但我家的香肠用肉,全是我亲自把关的。”老爷子傲气地纠正了记者的打趣。
这天清早,夏师傅与多位“师弟”过招,筛出60斤上好的后腿肉。这时,夏师傅的爱人孙素琴已经开着电动车在菜场门口等候了。一见夏师傅出来,孙阿姨赶忙上前分担几袋肉过来,接着在电动车踏板的地方一袋又一袋堆好,然后开车把肉先载回家,给早起的夏师傅腾出15分钟空暇的时间,到边上的早餐店喝碗油条豆浆。
孙阿姨既是夏师傅生活的伴侣,也是夏师傅制作香肠的帮工,几十年的制肠生涯,让夫妻之间有了严丝合缝的默契。
坚持|几十年始终纯手工
夏师傅把唯一的宝贝女儿嫁出去后,自己和老伴便留在了最古老的临海古街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滋滋”往外流淌历史的气息,经过这边虫鱼鸟雀的咀嚼,混合着屋后那棵大枣树的香甜味道,成了夏师傅离不开的牵挂。
吃完早饭的夏师傅轻声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两指尖夹着半截香烟,悠哉悠哉地步行回家。孙阿姨已经把一切收拾得干干净净,砧板擦得光亮,切肉的刀也已经磨好,屋后水槽的水滴滴答答,一团紧簇的肠衣也已经泡好备用了——秘制香肠的制作,就在夏家厨房的“弹丸之地”进行。
上了两遍肥皂,夏师傅很仔细地洗干净自己粗糙的大手,孙阿姨熟练地给他系上围裙,套上袖套,随后夫妻特地去看了看挂在屋内的温度计,嘀咕嘀咕用方言交流着……夫妻俩严谨的态度,将制作香肠这件“讨好味蕾”的世俗之事,变得有些神圣的味道。
上好的肉料,在砧板上安静地躺着,夏师傅左手轻抚着,握刀的右手精准地在肉纤维间游走,将依偎在精肉上的肥肉剔下。“纯精肉的香肠咬不动,纯肥肉的香肠没法吃,只有精肉肥肉按照10:1的规格配比,做出来的香肠才最适口。”
既然精肉肥肉都要有,为什么要费这工夫将精肉和肥肉分离出来呢?夏师傅解密:“如果肥瘦肉连一起,不仅一会儿切肉时候不好切,影响准头,而且到时候做好吃到嘴里,肉质有黏连,口感总要差一点。”对香肠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夏师傅,对制作工艺近乎“吹毛求疵”的把控,犹如学霸对满分的执著,哪怕99分的成绩都会宣告这场考试的失败。
分离开的精肉被夏师傅片成长度1.5厘米,宽度1厘米,厚度0.5厘米左右的肉块,肥肉则被切成很细的肉糜,然后一起放进一个直径有1米的不锈钢大脸盆里。
“现在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香肠都是机械化制作的,肉用绞肉机绞一下,和上一些调料,然后用灌肠机器直接灌装而成。”夏师傅对这种讨巧的做法很不赞同,“我自己也试着做过,但是发现这样做出来的香肠,虽然效率高速度快,但是肉糜的没有嚼劲加上机器灌装造成的紧实度过高,会让吃香肠变成一种将就,完全不能享受到香肠美味的精髓。所以我放弃了用机械代替手工。”
秘诀|每个环节都精密如手术
切细混合好的肉料在不锈钢盆里醒一醒的间隙,夏师傅闪身出了门,到离家百余米的小店买调料:两瓶50度的高井头曲,盐、糖、味精各一小包,还有一小瓶五香粉。
回到家里,孙阿姨已经把料理秤摆好了。“10斤肉料要加3两白酒,3两糖,2两盐,少许五香粉和味精。”夏师傅透露,这些配料中,盐、五香粉和味精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微调,白酒和白糖的比例建议不要变更,这是他摸索了一辈子的*金比例。“我试过各种白酒,最便宜好用香头足的,便是超市里最常见的高井头曲。”
一大脸盆的肉料刚好30斤,按比例将调料全部倒入后,夏师傅开始徒手翻腾肉料,让每一片肉都与调料充分融合。这里夏师傅又透露了一点:在搅拌匀称后,不要急着马上灌装,先等个10到15分钟时间,让肉慢慢吸收调料。然后再搅拌一会儿,这样的肉更加入味。
孙阿姨已经在屋后,将一根已经泡开的足足有数米长的肠衣,套在一个灌香肠的漏斗底部,然后将准备好的漏斗递给夏师傅。夏师傅接过来后,就麻利地抓起调配好的肉,通过漏斗往肠衣里塞肉。每塞几下,夏师傅就用手捏一捏已经灌入肉的肠衣部分,让肉在肠子里分布均匀。做了几十年香肠的夏师傅感觉很精准,多大的力道,要往哪个方向多捋一下,好让肉在肠衣里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
“通过这样慢慢灌装和捏匀的香肠,可以达到最佳紧实度,同时肠内也留有足够的空隙,不至于让香肠太硬太实,而且后期晾晒也更容易风干,吃起来更不会有负担,大人小孩都咬得动。”
夏师傅做香肠的时候,脸上满是陶醉的神色,看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在做一台对精密度要求很高的手术。被他一点点塞进肠衣里的,除了香掉鼻子的肉块,还有夏师傅的经验,积淀以及精益求精。
在灌好一条香肠后,一旁候着的孙阿姨就接过手,指尖翻飞间,记者甚至都没看出门道,香肠已经一节一节被扎出了形状。“这事情也只有我能做,你夏叔叔手指太粗太木,让他绑绳线就太困难了。”孙阿姨呵呵一笑,抖出自己的老底:“阿姨我捆扎的技术不吹牛,不信你去社区问问,每年端午的包粽子比赛,都是我第一名的。”
原来,夏家一“肠”难求的背后,是有两大“高手”在技术支撑着。
一个多小时不间断地高速赶制,一脸盆的肉终于见了底,随着最后一根香肠扎完,夏师傅站起了身,两只手插在一起,互相揉搓着。一直保持高强度地灌肉操作,手指在冰冷的肉料里进出,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夏师傅看起来很是疲惫,双手也抖得厉害。孙阿姨赶忙端来小脸盆,倒了一些热水,心疼地催促道:“快把手伸进来洗一洗,暖一暖。”
“老了老了,以前一口气灌两轮(60斤肉)香肠都不带喘气的,现在做30斤肉,手就不听使唤了。”夏师傅感叹着,麻木的手在热水里慢慢恢复了知觉。
抢手|订单排到了后年
香肠做完后,孙阿姨将香肠拿到水龙头下冲洗干净。这样做是为了清理掉附着在肠衣外面的调料和油渍。“不然会影响香肠的晾干,而且表皮不弄干净,到时候晒出来的香肠黏糊糊的,不好收藏。”
夏师傅家后门是一处很宽敞的道地,上面搭了棚子,非常适合晾晒香肠。说是说晾晒,实际上应该是“京西”香肠,不能有“日”头。“冬天的太阳很宝贵,但是对做香肠来说,我们更偏爱阴冷的天气,这也是我为什么听说来冷空气了会觉得高兴,因为天气暖和太阳好的时候,是不适合做香肠的。”夏师傅透露,被高温和阳光侵袭过的香肠,不仅难保存,而且品质也会有影响。
刚刚做出来的香肠看起来有些乳白色的,就像刚下手术台的姑娘,面无血色,但只要晾干几天,颜色就会越来越红,等红透了,开始微微冒油光了,香肠也就大功告成了。
一年里,能让夏师傅施展压箱底“绝学”的时间,往往不足一个月。“一般12月初,天气正式开始冷起来了,香肠才可以开始做。然后一般最晚做到冬至,冬至以后的香肠,品质又会走下坡路。”
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也不是天天能做:天气稍微回暖些,夏师傅要等一等;这几天雨水偏多,也要看一看;天晴日头有点好,夏师傅也要压一压。只有天时地利都符合的日子里,才是制作香肠的好时节。
“订单太多了,一些单子甚至排到了一两年以后。”谈起这“甜蜜的负担”,夏师傅有喜悦也有愁容,一面是大众对自己纯手工香肠的认可,一面是自己一年不如一年的体力。“就这么点时间,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能够保质,但无法保量。”
杭州某机关的公务员杨先生是临海人,他的哥哥与夏师傅的千金是同学,借着这层关系,他每年好说歹说能从夏师傅那边买到少量的香肠。“虎口夺食般,就那么几斤香肠,放冰箱里,不是什么大型节庆日或者有贵宾来家做客,真是舍不得拿出来吃。”用杨先生的话说,夏师傅做的香肠,能吃出浓浓乡愁。
一些外地的朋友,比如上海,江苏一带,也会有吃货走尽关系,委托到夏师傅这边订香肠,十斤二十斤不嫌多,一斤两斤不嫌少。“有时候实在做不出来,只好和他们说抱歉了。”
据夏师傅介绍,七八十年代,能做香肠的都不是普通人家。“那时候物资匮乏,买肉还要凭肉票,一家人为了赶在年底做点香肠过冬,提前两三个月,就要基本把家里的肉停掉,等存了十几张肉票,再到我这边一次买十几斤肉,然后托我做好香肠,他们拿回家晒。”
现在早已经不再需要看“票”买肉了,尽管肉价一直在涨,但仍旧挡不住大家对香肠的追求和喜爱。“现在我这边做好的成品香肠,湿的要45元一斤,晒干的65元一斤,但还是供不应求。”夏师傅说,从这些变化里,他看到了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生活的富足。
总的来说,夏师傅和孙阿姨现在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毕竟两位老人都快要70岁了。“每年能做出来的手工香肠也越来越少了。能做一年是一年,我们只能尽力。”
12月15日一早,天蒙蒙亮,临海古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夏师傅夫妻俩已经起床了,他们要趁着难得的干冷天气,再晾最后几波香肠。
在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府城里,有着许多无法复刻的东西:比如戚继光叱咤过的古城墙,北宋人工开凿的东湖,也有蔡永利即将失传的木质杆秤,李彩莲后继无人的麦秆画扇,或许还有夏家坚持数十年的传统手工香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