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陈铁林、王艳)
1.开立医疗:百尺竿头,超声+内镜扬帆再起航
1.1.开国产超声先河,立内镜领先品牌
开立医疗前身深圳开立有限公司由姚锦钟先生于年主导创立。姚锦钟先生是我国超声仪器工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创建汕头超声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年。
深耕超声二十年,内窥镜产品领先,自主创新持续夯实竞争力。开立是国内较早研发并掌握彩超设备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目前公司的彩超探头技术(如宽频带单晶探头技术、宽频带复合材料探头技术、高频相控阵技术、经食道探头技术、超声内窥镜探头技术、双平面探头技术、4D探头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年推出首台15英寸便携式彩超以来,公司彩超产品线不断丰富,年起相继推出高端彩超S50、S60与P60,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年切入内窥镜领域,分别于年推出的首款高清内镜HD-,年推出的HD-系列高清内镜收获临床高口碑,奠定国产内镜龙头地位。此外公司率先研发推出的血管内超声(IVUS)、超声内镜两大产品填补国内这两大领域的空白。纵观公司历程,从彩超到内镜,多项产品国内首推,高端持续迭代升级,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自主创新持续迸发成长动能。
1.2.股权结构清晰,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
董事长陈志强与总经理吴坤祥为实控人。董事长陈志强与总经理吴坤祥为一致行动人,截至年Q3各持有公司23.82%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47.64%的股份。陈志强、吴坤祥及副总经理*奕波、周文平、李浩均曾在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工作,管理层拥有丰富的医疗设备生产开发经验。年3月公司对位管理层及核心骨干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加强团队稳定性,同时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1.3.业绩拐点向上恢复,盈利能力加速改善
不利因素逐步出清,业绩加速恢复。公司年以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受彩超行业放缓、*采业务限制事件影响,收入增长放缓,年疫情扰动导致公司业务多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年实现营收11.63亿元,同比下滑7.24%。/年由于收购的子公司威尔逊光电未完成业绩承诺,公司连续计提商誉减值万元/2亿元,致使/年归母净利润连续大幅下滑,年出现亏损0.46亿元。*队采购业务22年初已解封+疫情缓解院端常规诊疗活动逐步恢复,公司核心产品销售恢复快速增长,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4亿元,同比增长32%,商誉减值风险逐渐出清,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后续随着多产品的加速布局与上市,公司收入与业绩加速进入拐点向上阶段。
彩超为营收贡献主力,B超退出历史舞台,内镜收入增长迅猛,形成彩超+内镜双支柱。公司早年收入主要来源于超声产品,-年超声类产品占公司总营收80%以上,公司战略性放弃低毛利B超产品,从年开始B超产品收入占比几乎为0。同时随着公司推出软镜HD-系列(年)、HD-系列(年),内窥镜销售高速增长,-CAGR为.25%,带动内镜业务占比迅速提高,从年的5.03%增长到H1的27.94%,由此公司实现从超声单线增长进化为超声+内镜的双核驱动。
多方不利因素逐渐消退,盈利能力有望加速恢复。公司销售费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年公司积极拓宽+改革业务渠道,大力推广年推出的高端彩超S60与高清内镜HD-等高端产品导致销售费用率进一步增加,财务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较为稳定,研发费用率多年保持20%左右。高端品类占比提升带动毛利率稳中有升,由年60.9%提升至年69.87%,由于威尔逊耗材毛利率较低,叠加疫情对高端装机影响更大,年后毛利率有所下降。受销售费用率提高、威尔逊商誉大额减值等多因素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净利率由年的20.59%降至年-3.98%。随着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消退,公司盈利水平正逐渐恢复,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为14.82%,随着销售费用逐渐稳定及威尔逊恢复性增长,利润额有望加速释放,净利率预计将加速提升。
1.4.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球研发布局创新
公司立足于技术创新,持续高研发投入。公司不断增强对研发与产品的资金支持,研发人员从年的人增加至年的人,分布于超声成像系统及临床应用、内窥镜成像系统及临床应用、内窥镜体、超声阵列换能器、造型与仪器结构、工艺技术、体外诊断等多个领域。研发投入自年起基本占公司总营收的20%左右,与同类型公司相比,研发投入率显著高于同行。投入额方面,年研发投入2.37亿元,仅次于迈瑞医疗。公司自年起加码推进高端品类的研发与上市,S60高端彩超、HD内窥镜、4K硬镜以及环阵、凸阵超声内镜及22年底获证的血管内超声(IVUS)等为公司业绩放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助力提升产品全球竞争力。公司除了深圳总部之外,还设有美国西雅图Bioprober公司、美国硅谷SonoWise公司、上海爱声、哈尔滨开立、武汉开立与日本开立六大研究中心。六大研究中心各有侧重点,以此不断丰富与升级公司产品线,开展包括下一代超声系统、高性能探头、高清内窥镜、超声内镜、血管内超声(IVUS)、高端镜下器具等新产品的研发。
2.不利因素渐消退,阵痛期后业绩有望反弹
2.1.出海产品及营销持续优化,海外销售有望加速恢复
海外销售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和提升。海外从来都是公司的第二阵地,贡献超4成以上营收。公司海外注册产品丰富,已有超过30款产品获得FDA或CE认证,其中S50、S60、P60、HD-等高端产品先后获得FDA注册及CE认证,年4月1日,公司HD-高端软镜最新获得FDA最新认证,为海外产品家族增砖加瓦。海外毛利率低于国内,主要系海外产品结构相较于国内更偏低端。从前期的高性价比产品主导,到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S60、P60、HD-、HD等后发高端品类,公司在海外销售品类逐步升级,带动公司海外营收结构及高端客群结构改善,年公司内镜在欧洲的销售收入占整体海外收入的60%左右。尽管年公司海外销售总体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海外占比也同步下降,随着海外产品升级+疫情缓和,海外销售有望快速恢复。
增设海外子公司,国际化营销布局拓展优化。公司在全球多地开设海外子公司或孙公司,并构建常驻海外的本地团队、下沉销售渠道、设立海外维修点,年公司进一步增加海外子公司,并新设了海外售后中心等分支机构,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和维护网点。产品升级+渠道拓展优化双轮驱动,叠加公司便携彩超在疫情中带来的口碑及客群拓展,疫情后公司海外表现有望打开新篇章。
2.2.医院采购恢复,国内营销改革成效初显
*委招标解禁,收入加速恢复。-年医院对公司招标限制,年1月起恢复医院的采购,公司过去每年在*委后勤保障部的中标金额在-0万左右,将加速公司收入的恢复。销售费用显著提升,销售渠道持续拓展。公司年上市以来销售渠道有待拓宽,叠加年公司启动国内营销体系改革,销售侧重点转变,大力开发与建设代理渠道、核心代理商,对内部营销组织架构、绩效考核内容予以调整,因此销售费用快速增长,由年的2.69亿元增长至年的4.07亿元,年因为疫情影响销售人员差旅减少、销售活动大幅降低致使销售费用下降。
公司国内推出多种营销改革措施,加速代理渠道驱动策略调整,公司产品逐渐步入高端化,营销团队及代理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成效初显:
1)以“经销渠道”管理导向的多层次国内营销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公司连续阔斧改革国内营销体系:1)年10月开始国内营销体系改革,建立以经销渠道为重点支撑的销售体系,从自有销售推动销售转变为以经销渠道推动销售,发展核心代理渠道商。2)年执行了新的组织架构,超声产线和内镜产线专项负责三、医院客户,新组建综合产线,专门负责基础公立医疗和非公医疗,构建多方位、多层次国内营销组织架构。在基层医疗市场具有较好的覆盖面基础上,医院的推广力度,借助公司已有医院的影响力,积极吸引、培养、发展、整合代理商资源,努力打造核心代理商队伍,实现核心代理商队伍的数量增加70%以上,代理商的销售骨干增速明显,二级渠道规模有显著提升。
2)高端产品市场及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年公司加强对高端彩超S60、高端内镜HD-以及新款带CRP功能的五分类血球计数仪的推广,为加快突破高端用户和高端产品市场影响力,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品牌推广,组织或参与数十次学术交流,提升公司在整个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年,公司的装机客户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院客户占比达到历史之最,公司高端医院的销售占比逐步提升,年HD-系列内镜装机大幅提升,销售收入占内镜整体收入的50%以上,营收结构随产品品类升级快速改善。
2.3.耗材业务整合趋好,协同效应有望加大
威尔逊业绩承诺与未达标,商誉计提拖累公司业绩。公司于年通过3.88亿元收购威尔逊及上海和一医疗,切入软镜耗材市场,威尔逊耗材品类齐全、品质较好,包括活检钳、异物钳、细胞刷等镜下治疗器具,有很大一部分业务给宾得和奥林巴斯做OEM,公司计划通过威尔逊耗材的强黏性、强反馈促进公司设备的销售,但威尔逊渠道弱势(70%收入来源于海外,国内收入只占30%),并购后未发挥出其产品质量优势,年与年按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口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与-.75万元,未达原先业绩承诺目标,19年、20年分别计提商誉减值万元及2亿元,大幅拖累公司业绩。
商誉减值风险逐渐出清,公司已全面接管威尔逊,有望进一步推动软镜+耗材战略协同。随着海外疫情常态化,上半年威尔逊营业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达到.76万元,同比增长58%,同时实现归母净利润回正。当前威尔逊残余商誉绝对值较小,减值风险逐步出清。公司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合作、委托等各种方式推动高端镜下耗材研发,镜下治疗器具加速补全。年“内镜设备+镜下耗材”的协同销售模式有望正式步入正轨,参考国内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MISIA)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亿元,4年CAGR达17.8%,-24年预计CAGR超19%,威尔逊耗材有望持续打开增量市场,粘性带动公司内镜设备进一步销售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自主创新国产内镜黑马,高端软镜进入放量期
3.1.内镜需求持续释放,国内软镜发展进入快车道
恶性肿瘤高发,消化道癌症高居榜首。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增消化道癌症人数为.62万,占新增恶性肿瘤人数的26.37%。消化道癌症在所有癌症中属于发病及死亡前列,前十名中有三项是消化道癌症(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比居前五位。
从内镜诊疗到早筛预防,内镜需求持续释放。
1)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日本相比,国内内镜开展率差距明显。根据《年度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应用普查》,中国年每10万人胃镜开展量仅人,甚至略低于德国年的人,远远落后于日本年的人。年肠镜开展率仅.98人/10万人,相比于美国年的人,仍相去甚远。随着国内老龄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早期消化道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将推动国内软镜市场的快速发展。
2)纵向来看,国内消化道内镜普及率显著提升。根据《中国消化内镜技术普查》,-年,我国消化内镜学科得到显著发展。开展消化内镜诊疗的医疗机构从家增长至家,增长率21.9%;从业医师人数由人增长至人,增长率51.3%;年全国共开展消化内镜诊疗万例,较年增长34.6%。
3)我国消化道癌症早筛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全球癌症生存趋势检测(CONCORD-3)显示,-年中国的胃癌5年生存率稳步提升,但相比邻国日韩,几乎只有一半。日韩的胃癌生存率主要得益于开展广泛的胃癌早筛,根据健康界胃癌防治结论,胃癌患者如果在癌细胞扩散之前接受诊断和治疗,5年生存率为68%;如果癌症转移到胃的深层组织,则生存率减少到31%;一旦胃癌到达远处的器官,生存率就下降到5%,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胃癌发展的关键。而我国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仍不到10%,相邻的日本和韩国的诊断率分别高达70%和55%,相比之下我国消化道癌症早筛提升空间巨大。
国内软镜市场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球约一倍。年全球软镜市场销售额规模预计为.5亿美元,-年CAGR为9.2%,以此增速预计到年,软性内窥镜市场销售额规模将达到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软镜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年中国软性内窥镜市场销售额规模约53.4亿元,随着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普及和内窥镜新术式的开展,未来国内软性内镜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年中国软镜市场规模将达到81.2亿元。
3.2.软镜技术加速破壁,国产进口替代进行时
全球范围内,奥林巴斯、宾得、富士三家日企占据全球软镜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寡头垄断的态势,数据显示年,全球软性内镜市场奥林巴斯占据65%的市场份额,宾得医疗和富士胶片分别占据14%的市场份额,三家日企占据全球软镜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其余厂商仅占有7%市场份额。
在国内软镜市场,日本外资国内份额超9成。国内软镜市场被国外厂商主导,年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三家占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其中奥林巴斯更是一家独大,垄断77.6%的市场。主机系统的光学成像、图像后期处理,镜体的工艺、材料、制成、结构设计、光学模组设计、加工以及可消杀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大量的knowhow,并非简单复制及集成能实现。国际品牌由于技术以及渠道等先发优势,在高端软镜市场提高后来者准入门槛。
3.3.HD-竞争力领先,内镜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
公司内窥镜系列包括HD、HD、HD-、HD-、SV-M2K30、SVM4K30等,全面覆盖软镜高、中、低端市场和硬镜市场。
公司HD-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通过FDA认证,持续打开国际竞争通道。公司自年进入软镜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年推出国内首款高清消化镜系统HD-,年推出HD-,为公司目前软镜领域最高端产品。相比上一代的HD-,HD-凭借其业内领先的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技术和聚谱成像(SFI)技术、多光谱LED冷光源技术以及良好的镜体操控性,上市后年销售即实现大幅增长,产品性能和质量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产品性能与外资差距逐渐缩小,领先国内软镜厂家1-2年时间,在医院端获得良好反馈。年4月1日,公司HD-电子内窥镜系统已获美国FDA批准,取得FDA(k)SELetter证书批准,国际化竞争力持续增强。
HD-技术水平逼近日系产品,性价比优势显著。在产品技术不断靠近日系厂家的基础之上,开立的产品价格也具有优势。相较于奥林巴斯CV-、富士胶片ELUXE-、宾得EPK-i终端价,公司HD-功能近似,价格相对进口更低,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创新驱动,公司内镜业务持续稳定高增长。公司的内窥镜业务收入迅速提升,从年的87万元到年的3.08亿元,7年CAGR高达%,占比从年的0.15%迅速提高到H1的27.94%。公司软镜技术不断提高,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年HD-系列内镜装机大幅增加,销售收入已占内镜整体收入的50%以上,镜体比主机系数提高,也充分反映临床认可度快速提升,带动内窥镜产品的毛利率呈显著提升态势,由年的24.82%提升至H1的65.23%。产品层面,公司光学放大、可变硬度内镜等多精细化功能产品纵向升级,超声内镜、十二指肠等更多产品线横向持续布局,近两三年内高端品类陆续迭代推出;销售层面,公司重点加大内镜销售团队的建设,销售人员大规模增长,搭建独立的国内外营销网络,营销改革后核心代理渠道加速赋能高端内镜的推广销售;学术推广层面,医院加快设立国产内镜培训基地,医院。产品+销售+学术推广三板斧,我们判断公司内镜业务未来三年有望进入40-50%的高速放量周期。
3.4.超声+内镜融合领跑技术革新,持续构建领先内镜产品梯队
超声+内镜融合创新,多产品矩阵加速成型,产品覆盖面打开,科室、院端、渠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产品放量可期。公司持续加码内镜领域研发,重点布局十二指肠镜、细镜、光学放大、超声内镜、4K硬镜等高端镜种或功能,相关产品已处于上市、研发布局或注册流程中,均有望做到国产内镜厂家中第一个推出。
1)放大、可变硬度镜体升级品类上市,持续提升高端产品性能。公司对现有产品持续进行性能升级,光学放大胃肠镜、胃肠镜细镜、及刚度可调肠镜升级品类相继获证上市。
①年12月(EC-Z,电子下消化道内窥镜)、年1月(EGZ,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公司先后推出两款具有可变焦光学放大功能的肠胃镜。光学放大内镜可以用来观察消化道的微血管及毛细血管等微细结构,有利于医生判断黏膜病变的病理学性质,明确病变浸润范围及提高活检准确性,是配合早癌筛查的重要产品,在诊断内镜领域能够缩短公司和进口产品差距。从技术指标来看,公司光学放大为85倍,进口品牌为50-倍,基本是属于同一水平线。
②年1月公司推出超细结肠镜及刚度可调肠镜。可变硬度提高盲肠插入成功率,适应不同人体的变化,增加患者使用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光学放大主要替代头部镜片组合控制,可变硬度主要替换在镜身上,公司持续精进细分高级功能,不断升级产品系列。
③同时公司横向扩充软镜产品线,多镜种持续丰富,包括对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预计年底或年初拿证)、支气管镜(年7月获国内认证)、耳鼻咽喉镜、以及小儿镜等镜种进行战略扩充,增加科室覆盖,产品线的丰富将有利于参与国内招标,更医院的需求。
2)内镜+超声融合创新,率先推出超声内镜高端产品,抢占技术制高点,持续提升公司品牌力。超声内镜的市场规模大约占整个软镜市场的12%,超声内镜是软性内窥镜领域最高端的镜头之一,能够解决最复杂的内镜手术(如胰腺癌等比较复杂的手术),目前全球仅奥林巴斯、宾得、富士拥有该技术,公司是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一家拥有超声内镜技术的公司。目前环阵超声内镜(EG-UR5)、凸阵超声内镜(EG-UC5T,搭配公司最高端的超声主机S60)已获得CE证书,环阵超声内镜通过NMPA注册,凸阵超声预计年底国内获准上市。
常规内镜在消化道管腔内对消化道黏膜和病变的表面进行观察,超声内镜融合超声及内镜成像优势,通过内镜观察粘膜表面的病变形态、通过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壁及周围脏器(食管、纵膈、胃、十二指肠、胰胆系统和肾上腺等)的良恶性病变,可精确的进行穿刺、造影,大幅扩展内镜的临床应用范围,弥补常规内镜的不足。因此,超声内镜价格远远高于常规内镜甚至具备放大功能的胃肠镜等,双壁垒构筑公司高品牌竞争力,预计公司超声内镜下半年将开启国际推广。
3)横向迈入硬镜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年国内内窥镜市场硬镜产品占比29%,规模约为65.3亿元,预计将以11%的CAGR增长至到年亿规模。基于光学、成像、图像处理等技术的横向迁移优势,公司站在高起点布局硬镜领域。年2月公司SV-M2K30获得上市许可,采用低功耗高清3CMOS芯片,年1月超高清SV-M4K30国内获证,同时公司将超声探头领域近20年的积淀应用在微创外科领域,自主研发的4K腹腔镜与腹腔镜探头强强联手,推出“超腹联合应用方案”,预计推动硬镜产品产生较大增长。目前公司正在研发荧光等硬镜产品,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快公司内窥镜领域的完善布局,成为公司内窥镜收入的新增长点。
4.国产彩超头部选手,高端平台进化放量可期
4.1.中高端蓝海进口替代加速,公司彩超国产第二位有力选手
整体来看,国内外超声进入存量时代。-年全球超声规模CAGR3.4%,中国超声设备-年市场规模由86.7亿元增至亿元,CAGR10%,沙利文预计-年CAGR7.5%。总体来说,国内外超声进入存量时代,医院整顿、医保控费、基层采购放缓等原因,国内市场发展至低增速阶段,未来的市场增长主要来自存量市场的更新换代。
低端国产化基本完成,国产厂家持续冲击中高端进口替代市场。年国内超声在低端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占比约为70%,早在年以迈瑞、开立为代表的国产超声企业即完成了中低端市场的进口替代。在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产化率较低,尤其高端市场90%市场依然被进口垄断。国内厂商在关键核心技术加紧突破,国产后起之秀迈瑞与开立,作为国内超声前二的厂家,是冲击高端进口替代的最有利选手。
市场需求精准化,超声设备专科化趋势加速。医院,医疗诊断主要通过超声科进行,医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医院医生对超声设备的需求有所改变,希望通过超声设备专科化来满足更加精准医疗的需求。年通用超声与专科超声各占国内超声市场的50%,其中妇产科超声占比约为25%。公司在超声专科化方面处于国内企业领先的地位,年推出高端妇科专用彩超P60系列,医院在内的众多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为国内首款真正能进入妇产科的专用高端超声,打开公司在妇科超声的增量市场。
4.2.公司超声探头技术领先,构筑关键技术核心壁垒
探头核心技术领先,覆盖多临床应用。公司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国内较早研发并全面掌握彩超设备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超声探头技术是决定超声系统性能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公司拥有的各类探头共计60余种,探头技术拥有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公司在超声探头独有优势,具有高密度、高灵敏度、超宽频带等特点,尤其在单晶探头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成像的清晰度、信噪比、血流灵敏度方面形成优势,同时有助于降低超声产品的硬件成本。在临床应用覆盖了人体全身各器官,院内实现多科室、多领域的解决方案,快速提升公司的市场品牌地位。
关键技术壁垒持续突破,高端彩超拓展成长空间。前面我们论证了超声的整体存量现状及中高端进口替代逻辑,现阶段国内与进口在彩超的差距主要源于高端彩超关键技术的壁垒。公司在关键部件及关键技术方面持续追赶,年公司收购美国波束合成模块及配套软件制造商Sonowise%股权,弥补了其在波束合成模块等核心硬件系统及软件上的短板,控制原材料成本能力显著加强。除剪切波弹性成像外,在单晶探头、波束合成、造影等关键技术都已实现自主突破,公司S60、P60等作为高端彩超主力产品有望持续拓展彩超业务向上成长空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3.P60/S60高端彩超渐入放量期,彩超拐点向上可期
彩超业务结束连续下滑,销售快速恢复。年由于国家加强对民营监管、医保控费及地方财*支出影响,超声行业整体增速低于往年,公司彩超未能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收入下滑。年突发疫情,除便携彩超需求增长外,常规台式彩超的采购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公司彩超继续下滑。疫情缓和后彩超业务显著复苏,H1营收规模达4.32亿元,同比增长31%。结构方面,年公司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替代,战略性放弃B超,B超盈利能力不足彩超的一半,集中资源和人力,发力高端彩超抢占高端彩超高地。
S60/P60高端彩超系列渐成阵,有望拉动彩超拐点向上。公司年开始进*高端彩超,推出中高端彩超S50系列,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可,年S50的销售占比已达25%。年底、年初先后推出S60及P60,高端彩超产品系列化,公司在高端彩超领域逐步占据一席之地。其中S60代表国内先进水平,实现整机智能化、血流微观化、二维高端化;P60系列增加了AI系统和三维图像技术,满足三级四维筛查需求,专门针对妇产科,直接抗衡妇科彩超龙头GE。历经3年多上市表现,S60/P60院端临床认可度逐步提升,年S60医院的销售占比较高,占比达四成多。同时继60平台后,下一个超声平台预计在年底拿证,产品性能进一步迈向高端。在国内外营销渠道拓展及优化下,我们认为疫情后P60/S60等高端彩超有望实现快速增长,高端平台的陆续升级预计将持续拉动彩超业务向上增长。
血管内超声(IVUS)产品预计年下半年在国内拿证。血管内超声主要运用在心血管支架放置前检查、放置过程监控、放置后查看效果及复查等方面。目前全球能提供血管内超声产品的厂家极少,主要集中在波士顿科学、火山等厂家。需求看两个方面:1)从适应症角度,在严格的临床意义上IVUS的适应症应当占整个支架病例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适应症比例持续增加。2)从IVUS在PCI手术使用率角度,国内IVUS在PCI手术使用率不到10%,远低于邻国日韩,近年来由于心血管支架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医生和病人更倾向于使用IVUS,未来国内IVUS在PCI手术使用的比例有望提升至20%,带动IVUS加快增长。目前公司50MHz的IVUS填补国内空白,相比同行40MHz的IVUS临床反馈效果明显要好,因此借助产品优势及市场机遇,公司IVUS有望对内镜业务产生积极贡献,提升公司品牌力。
5.盈利预测
核心假设:
1)超声业务:公司彩超业务恢复增长,彩超高端结构化趋势显著,S60/P60经过三年多市场推广及口碑沉淀,医院的销售占比逐渐提升,拉动彩超业绩拐点向上,毛利率逐渐提升。我们预计21-23年超声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1%/15%/15%。
2)内镜+耗材业务:
内镜设备:公司内镜自主创新,代表性的高清HD-性价比优势显著,在医院端获得良好反馈,年后装机大幅提升,逐步成为内镜销售主力。叠加近期获美国FDA批准,有望带动海外内镜加速增长。内镜超声、光学放大、细镜、十二指肠镜等多产品矩阵铺开,产品覆盖面打开,科室、院端、渠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内镜产品放量可期。
耗材业务:随着公司对威尔逊的全面接管和整合,凭借优异的耗材产品力有望加速实现“设备+耗材”的协同销售。内镜放量+耗材加速恢复,我们预计21-23年内镜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3%/45%/40%。
3)营销改革成效显著,经销商网络构建逐步健全,医院的推广力度加强,加速推动高端品类的加速放量。
费用端:1)销售费用率:公司年后营销改革顺利推行,22年开始预计将逐步控制销售费用,费用率预计将有所降低;2)管理费用率:公司今年对核心管理层、技术骨干及营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总计需摊销的股权激励费用约1.12亿元,其中22、23年将分别摊销.23、.07万元,预计将带动22-23年管理费用率的提升。3)研发费用率:公司彩超及内镜持续推出新一代技术平台及高端品类,研发费用率预计持续保持在20%左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