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懂点新冠那个阳性高发却未被禁的行业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是的,我们说的是冷链运输——据不完全统计,年7月之后冷链环节累计发现新冠病*阳性案例超过58例,单月平均超过8例。为什么雪糕也会感染新冠病*?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阳性爆发率?又为什么冷链运输没有被禁?

本着不懂就问的态度,我们问了google、百度、病*所专家、柳叶刀的论文等等,今天尝试说说冷链运输和新冠传染的那些事儿。

这是满足你好奇心的芝士君的第二条推送,也是懂点新冠系列的第二条推送。

本文字,预计阅读全文需要7分钟。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冷链物流。相对常温物流,冷冻链物流和冷藏链物流的流通贮藏温度分别是-18℃和0~15℃。

新冠病*偏爱冷

年1月是武汉,年1月是黑龙江、吉林、北京、石家庄。同样的冬季低温,同样的病*开始爆发。不仅是气温低了新冠病*更活跃,冷的环境和食品也让新冠病*爱冷的特性更为突出,年7月以来,进口的冷链食品多次检测出包装袋呈阳性:厄瓜多尔白虾、印度冷冻带鱼、进口冷冻猪肉……

甚至连雪糕这种四季皆宜的冷饮也中招了——3份天津大桥道雪糕:巧克力口味雪糕(批号0105)、草莓口味雪糕(批号0106)、香芋口味雪糕(批号0107)样本呈阳性。

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年7月后,中国累计检出58例冷冻食品包装阳性。

那么为什么冷的时候病*更厉害?这是个千百年来病*研究学者都面对的问题。就像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酸一样,病*也有自己的喜好:喜冷怕热。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原因在于病*的结构,内部是遗传物质RNA或者DNA,外部包裹着蛋白质外壳。蛋白质一旦遇热会不可逆地变性,病*也就失活了。新冠肺炎病*也不例外。《柳叶刀》对新冠肺炎病*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做了探究。实验表明,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病*灭活越快。

新冠肺炎病*在4℃的环境下极其稳定,经历14天仍然可以在培养皿中探测到它;在22℃的温度下,病*活性会保持7天;而在56℃只需要30分钟、70℃只需要5分钟就检测不到有活性的病*了。

因此对待食物,最简单粗暴的杀*办法就是:加热,加热,和加热。

那么冷链使用的交通工具或者集装箱也会有很强的病*附着性么?这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第二个问题。《新英格兰医学》探究了病*活性和附着材料的关系。结果如下:在21°C到23°C、4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病*的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塑料不锈钢纸板铜。冷冻食物大多用塑料包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外包装频频中招。

除了冷,冷链运输的密闭性提供了病*存活的绝佳条件

冷链不仅温度低,而且是恒温保存与运输。冷链物流是全程不断链不脱温的。也就是说,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一旦新冠病*在任何一环“上车”了,低温就会给病*加持,方便传染给装卸、配送的工人。

外包装有风险,我们应害怕冷链食品么?

要先厘清一个问题——核酸阳性不代表就有传染性。

沾染了活病*、死病*、或者是病*片段的包装袋,核酸检测都会呈阳性,而只有沾染了活病*,包装袋才有传染性。就好比一个人发烧、运动、做热敷都会导致体温升高,但是体温计升高并不代表那个人一定是发烧了。

目前我们对包装袋抽检的阳性率是0.48/,也就是说在一万份冷冻食品里,找到半份核酸呈阳的包装袋都难度很大。分离出活病*的概率就更小:目前我们可知的情况是,有且只有一次外包装阳性样本中分离出了活病*——10月17日的青岛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

当然分离出活病*的概率小,不代表危害小。那么怎么隔绝这种风险?

鉴于新冠病*的传播路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以对于冷链食品外包装这个路径,也有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就是清洁消*和清洁消*。

为什么不禁掉国际冷链运输?

这个事还真没那么简单,举个例子。

中国猪肉一直需要进口,年上半年,受非洲猪瘟和疫情影响,中国猪肉产量同比减少万吨,下降19.1%,这无疑拉大了供需缺口。上半年中国进口猪肉万吨。进口猪肉不仅填补产量的缺口,还平抑了猪肉价格。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进口猪肉,你可能没法点菜的时候实现“红烧肉自由”。

在0.48/的阳性率之下,选择保持国际贸易流动,是公共利益更大化的选择。

其实,关于冷链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新冠以来各种看似“有问题”的讨论一样,比如封城,比如异地集中隔离,比如禁止快递进小区,比如就地过年,都是在复杂事务面前多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或者说,是更不坏的选择。

参考文献

VanDoremalenN,BushmakerT,MorrisDH,etal.AerosolandsurfacestabilityofSARS-CoV-2a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