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茅台收藏馆开展贵州名酒专场收购大会 http://www.guiyangwanbao.com/wbjj/9868.html精选心脏领域权威期刊
挑选临床实用重点文章
提炼知识点透彻解读
哈特瑞姆核心专家的“知识私藏”,每周五语音呈现,一起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迭代和思维升级,
带你和国际接轨!
下附全文,可以边听语音边看文字哦
本期重点摘要
●本期,施海峰老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心脏电生理专业杂志HEARTRHYTHM年3月期的共19篇文献。
●内容包括:
左心耳电隔离;冷冻球囊;接触力导管;室早消融后效应;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DDD起搏器分析睡眠呼吸暂停和房颤的相关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动过速等等知识的介绍。
以下是语音全文
(记得看完哦!)
大家好,我是哈特瑞姆的施海峰大夫,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心脏电生理专业杂志HEARTRHYTHM年3月期的内容简介。
第1篇文章是关于左心耳电隔离的。来自德国汉堡的Reissmann报导了左心耳隔离的远期维持率,他总共报道了71例病人,其中的39例是手术当中故意去隔离左心耳,其他的32例患者有的是线性消融或者是左房碎裂电位消融以后发生的,经过平均约天的随访以后,这些患者再次入院进行了介入操作(再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结果他发现了有52例病人,仍然保持着做左心耳隔离状态。所以得出左心耳隔离的维持率是73%。另外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报导了这71例左心耳隔离的患者中有七例患者出现了左心耳血栓。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批左心耳隔离的患者中,有25例,也就是35%的患者再次进行介入操作的时候仍然表现为房速或者房颤。所以说左心耳隔离真的能够降低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左心耳隔离的患者进行了平均三次的消融手术。所以说想要达到左心耳隔离并不容易。
本文的结论是,在持续性房颤消融中左心耳隔离能够在大部分的患者中维持。但这种隔离对于包括维持窦性心律等临床益处究竟有多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2篇文章是关于冷冻球囊的,来自意大利科蒂尼奥拉的学者报道了利用美敦力公司的二代冰冻球囊进行肺静脉隔离,是否能在前六十秒钟达到-40度是预测肺静脉持久电隔离的独立因素。
这篇文献的结论是,如果利用二代冰冻球囊,在六十秒钟内达到-40度,99%的肺静脉都能达到电隔离,并且12月的随访成功率85%与用环肺电极指导的冰冻消融成功率88%效果相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需要注意的是50%左右的患者至少有一根肺静脉没有达到-40度,还需要环肺电极指导下再次冷冻才能达到隔离。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至少有部分患者通过冷冻球囊治疗达到满意温度就可以得到和肺静脉电隔离同等的临床疗效。
第3篇文章是关于接触力导管的,来自法国的学者报道了单独使用接触力导管进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98%的隔离率和86%的一年随访成功率,和使用传统方法,也就是消融导管加环状电极标测对比,隔离率%随访成功率84%,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注意单接触力导管可以使医疗费用下降31%,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4篇文献是关于室早消融后效应的,医院姚焰教授团队的丁立刚大夫,报道了来自左室前基底部的室性早搏消融后的延迟效应。
本研究共报道了八十例起源于左心室前基底部的室早。其中,47例患者室早完全消除,19例患者获得部分成功,总有效率83%。值得注意的是,在37例即刻未成功的病例中,有25例达到了延迟成功(标准是减少了80%的室早负荷)。所以对于这个部位起源的室早,即刻效果不理想时,放弃强化消融,等待延迟效应,也许是个合理的选择。
第5篇文章是来自洛杉矶UCLA的学者报道了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外科手术后心动过速的机制以及消融后效果。其中心-的12年间,共有28例大动脉转位术后心动过速的患者,行初次电生理检查发现最常见的房速原因是依赖三尖瓣峡部的心房间的折返,射频消融后共有9例复发,其中6例见于Senning外科纠正手术后,共10例房速消融后复发6例,复发率60%,3例见于Mustard外科纠正手术后,共18例只有3例消融后复发,复发率17%,消融后复发房速的最常见病灶部位是Senning术造成的心房后壁吻合。
第6篇文章是来自巴黎的学者报道了利用某些DDD起搏器自带的呼吸监测功能来分析睡眠呼吸暂停和房颤的相关性。58例患者平均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起搏器确实能准确有效评估睡眠时的呼吸状态,睡眠呼吸紊乱变异性较大,但是未发现其与房颤发作的关系。
第7篇文章是来自荷兰的学者分析了皮下ICD在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临床效果。通过分析S-ICDIDE试验和EFFORTLESS注册研究的数据,涉及例患者,平均随访天,结果发现SICD在猝死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均能提供有效保护,二级预防中SICD不恰当治疗率比一级预防多(11.9%vs5.0%)。尽管一级预防中EF≤35%的那组患者年龄偏大,伴发疾病多、死亡率较高,但SICD的植入并发症、电复律成功率和不恰当治疗率和EF>35%的那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级SICD的保护效应和患者EF值高低无关。
第8篇文章是来自比利时的学者通过HOLTTER得到的个体化纠正QT间期(QTi),发现其对LQTS家族中的基因突变携带者检出力更高,与传统的心电图QTC指标相比,特异性不变的基础上,敏感性从72%增加到92%。
第9篇文章是关于CRT的优化。通过CRT的左室电极不同部位起搏可以达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那如何判断血流动力学效应?
可以通过起搏前后测量?LVdp/dtmax,如果增加≥10%说明起搏达到比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这个标准虽然准确但是是有创的,现在常用的无创判断指标是比较起搏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右心室-左心室的电位延迟,一般认为如果左室起搏后QRS波变窄了,或者右心室-左心室的电位延迟变小了,心脏的血流动力学也会改善。
艾奥瓦心脏中心的学者报道了通过体表无创心电标测来辅助判断最佳左室起搏位点,这种简化版的“心电背心”前后共有53个体表电极,所以能带来比12导标准心电图更多的心电信息。
结果发现,无创心电标测的两个指标,心室激动时间的标准差和左胸激动时限,能比普通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右心室-左心室的电位延迟这两个指标更准确地预测能带来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位点,说明体表无创心电标测能有帮助优化CRT反应。
第10篇文章是来自明尼苏达的学者报道了利用体表无创心电标测来辅助预测CRT心脏在同步治疗的疗效,其分析了66例心衰患者CRT植入前和术后6个月的EF和LVESV(左室收缩末容积),通过体表心电标测,术前测定心室激动时间的标准差(SDAT),结果发现这个指标和CRT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的改善高度相关,其比传统使用QRS时限更准确预测CRT术后心功能改善。
SDAT≥35ms的患者在CRT植入EF值升高和LVESV缩减更明显。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无创体表心电标测可能比体表心电图时限更好地预测CRT的术后反应,便于临床医生选择更合适的CRT患者。
第11篇文章是关于心脏外科术后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田纳西范德堡大学的学者报道了发生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恢复的预测指标。
共调查了例先心术后患者中发生了56例完全性传导阻滞,通过多因素分析,围手术期地高辛使用、主动脉钳夹时间、室间隔修补和联接蛋白40基因编码的多态性(GJA5)是术后心脏阻滞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和间歇性传导恢复预示着这种传导阻滞可能最终恢复。
第12篇文章是关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心脏2型尼丁受体在心肌细胞电生理和收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增强的2型尼丁受体介导舒张期肌质网钙释放和心衰以及心律失常有关。
治疗恶性高热的药物丹曲洛琳,其作用机制就是稳定骨骼肌的尼丁受体。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学者报道了丹曲洛琳也能阻断2型尼丁受体介导舒张期肌质网钙释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心律失常,同时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收缩性并未受到影响,提示丹曲洛琳这个药物有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潜在价值。
第13医院李毅刚团队报道了心脏浦肯野细胞有比普通心室肌细胞更大的晚期钠通道电流,这个晚期钠电流是频率依赖性的,从而使得浦肯野细胞比心肌细胞更容易成为心律失常起源。
第14篇文章是基础研究,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它的生物活性除了通过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诱导产生染色体反应之外,还通过细胞膜上的维生素D受体,活化第二信使,激活L型钙通道。西班牙马德里的学者通过老鼠心肌细胞证实骨化三醇对心室肌的快速效应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蛋白激酶A-L型钙通道电流增加,使钙离子内流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第15篇文章是布朗大学学者通过老鼠的动物实验研究来阐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如何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来上调线粒体活性氧,同时下调心脏的Na通道。
第16篇文章美国波士顿的学者通过猪的动物实验证实了心脏钠通道抑制剂eleclazine能比氟卡胺更有效地减少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的发作和T波电交替。
第17篇文章是专家笔谈,来自美国的Nademanee法国的Hocini,Ha?ssaguerre教授给大家介绍Brugada综合症的心外膜消融。
第18篇文章是一个有意思的心动过速,表现为长RP室上速,其实是罕见的一种旁道。
第19篇文章是一份前壁心梗患者的心电图。
有问题请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