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一个古老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但在民间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之说。关于痔的形成机理目前尚有争论,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种观点认为痔是直肠下端或肛管的末梢静脉发生迂曲、扩张而形成的隆起静脉团。这种观点曾一度被广泛接受,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认识。但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痔不是静脉曲张,痔的成因可能是因其支持组织松弛所致,与血管因素(静脉曲张)无关”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另一种观点认为,正常人的肛管和直肠末端的黏膜下有一宽约1.5--2厘米的环状组织带,通常被称之为痔区。此区域厚而柔软,为血管性衬垫,内含血管、平滑肌及弹性结缔组织。医学上称之为“肛垫”。这种组织在胎儿时即已形成,其功能是协助肛门的正常闭合,起节制排气、排便作用,犹如水龙头垫圈的作用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直肠肛管肌壁上,排便时受腹压作用被推向下,排便完后借助其自身的收缩功能,缩回到肛管内。当肛垫里面的肌肉发生退变时,其弹性回缩作用减弱,从而逐渐下移、脱垂,并导致静脉丛淤血和曲张,久而久之即形成痔疮。这种观点近年来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
痔疮形成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有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患上痔疮,其实,一期痔疮有时感觉不到(大多为内痔),只会偶尔有些便后出血,二期痔疮会有点儿便后脱出或出血,但很多人也不理会,到了三期,患者又总以为不挡吃喝,不妨碍工作,再加上面子问题(特别是女同志),医院看,医院治疗的,已是影响正常生活较为严重的痔疮患者。
目前痔疮的治疗方法很多,各种广告、宣传和痔疮诊所随处可见,令人难辨是非。究竟用什么方法治疗、去何处治疗效果比较可靠呢?其实大多数无症状的痔不需要治疗,也没必要手术。一、二期内痔的患者采取一般性治疗多可奏效。一般性治疗包括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进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腹泻、保持会阴清洁、常做提肛运动、局部使用保护黏膜的栓剂和软膏等。当然,注射疗法、微波疗法、射频疗法、胶圈套扎疗法等也可酌情应用于一、二期的内痔,但应注意防止并发症。
而对于三、四期的内痔、混合痔和血栓性外痔,则多数需要手术治疗。痔疮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冷冻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微波疗法、射频疗法和手术疗法等,各有优缺点,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疗法、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冷冻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微波疗法、射频疗法等治疗也常称为非手术治疗,但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疗效观察,非手术方法的远期效果不如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之,痔疮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症状,而不是根除痔本身,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见痔就治”。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出于盈利目的,常常对患者施行不必要的或不正确的治疗,结果不仅浪费病人钱财,而且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些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奉劝痔疮患医院的肛肠专科就诊,千万不要轻信一些言过其实的广告词。